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明相张至发

发布日期: 2025-03-28 08:49:03 浏览次数: 字体:[ ]

宋玉谋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起张阁老。说她是阁老后人,还说张阁老的坟墓就在邻村张家坡(坡子村),坟墓很大,很宏伟,有神道、牌坊、石像等,只是“文革”时期被毁。张阁老,其实是指明朝后期淄川名门望族张氏家族中的张至发。张氏系明初永乐年间自枣强移民后裔,至八世张敬(张至发之父)始进入仕途,直至清代,其家族涌现出一大批官宦和文人学者。

  张至发(1573—1642),字圣鹄,号宪松,山东淄川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历官玉田、遵化知县,礼部主事,河南道按察御史,大理寺丞,顺天府丞、光禄卿。崇祯八年(1635)以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崇祯九年(1636),升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年(1637),被加封为太子太傅,随后晋升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次年,因他人牵连罢相归家。崇祯十四年(1641)诏用,坚辞不就。翌年病逝。皇帝赐祭、葬,赠少保。

  因张至发官位显赫,淄川当地人尊称他为国相爷、阁老爷。尤其是淄川贾村、坡子村的张氏后人,都称其为张阁老,自称阁老后。

  万历年间《淄川张氏族谱》载:“我张氏之先,原枣强人,永乐间,有讳子中者,始徙于淄,为吾门之鼻祖。”“先世徙于淄邑,占据城中南巷,只草茅数椽耳。”张至发曾孙张笃庆《厚斋自著年谱》记载:“而溯厥初迁,实维始祖讳子中,字失传。始来占籍西关,今负郭之西北高原,余家祖茔在焉。累世大抵皆隐于农。”据此可知,张氏家族自永乐年间河北枣强迁移淄川西关,后搬至淄川城里南巷(今淄川育英街)。张氏始祖是张子中,其家族前几代人皆务农,家族茔地在淄川城西北处。

  之后张至发之父张敬首先进入仕途。万历年间,张敬便买了淄川城北贾氏大户的房舍“三厅一楼”,遂请其母侯氏入住,并由其妻许氏陪侍在侧。之后,张敬省亲或丁忧均宿住贾村。如此,张敬乃贾村张氏的始祖。另外,在贾村的庄外东北处,还有张家庄园一处,人称张家坡。随着张氏家族后人繁衍,部分张阁老后人在这处庄园附近建房生活,于是,逐渐形成了“张家坡”这个村庄,即今坡子村。

  张至发故居位于淄川经开区贾村大街西段路北,只是这处“三厅一楼”建筑,有“两厅一楼”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拆除或倒塌,目前仅剩西首“一厅”。如今,临街大门已经简易修复,门前立有市级文保石碑,刻有“张至发故居”。二门为过厅式大门,灯笼柱已经残缺。走进二门院落,一座青砖青瓦古朴建筑呈现在眼前。该建筑为过厅式建筑,房屋三楹,这便是现存的“一厅”。此“厅”虽未修复,但整体仍保留着原始建筑风格。此院落的东厢房已被拆除,西厢房还保留,只是年久失修。今双杨镇坡子村的张至发纪念馆,当时为张至发家族庄园,后为张至发及其父墓地。现保留的房屋为看坟祭祀的墓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为生产队饲养处,二十一世纪初改为张氏家族祠堂,并修建张至发纪念馆。张至发墓地虽被毁,但墓址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至发为官期间,在勤于政事的同时,体察民间疾苦,为百姓行善事。万历三十年(1602)至三十三年(1605),张至发任冀州玉田县令时,因玉田多池沼,雨季山洪暴发易淹毁良田,致粮食颗粒无收。为消除水患,张至发实地调查,倡导疏浚河道,组织百姓修筑长堤,根除了当地多年的水患,百姓深受其益。为感念张至发功绩,当地百姓称所筑长堤为“张公堤”。之后,玉田发生了瘟疫,张至发亲临现场,组织民众熬制汤药,救助灾民,控制住了疫情。万历四十二年(1614)至四十五年(1617),张至发巡按河南,得知百姓税赋沉重,他提倡节俭,均摊徭役,并上疏朝廷,减少赋税。遇灾荒之年,开仓放粮,号召富户捐资纳粮,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张至发在社会治安、公正办案方面也是被人称道。任遵化县令期间,为了防止盗贼滋事,他发明了“传箭法”,亲自召集乡丁传授刀棍箭法,团练成军,守卫乡里。如遇贼寇横行,便击鼓为号,立即到县府集合前去捕捉,维护了县境的社会治安环境。他还实地察访,了解真相,运用法律手段惩治了恶霸土豪等黑恶势力,赢得当地百姓称赞。

  张至发还心系家乡,为家乡人民谋利益。老一辈淄川人都知道“铁淄川,钢潍县”的说法,因为淄川城墙是用石头砌的,坚硬如铁。其实,淄川自汉代以来是土筑城墙,还谈不上“固若金汤”,后来在张至发倡议下,时任淄川县令韩承宣对淄川城墙进行了升级改造。而张至发带头捐建最长的一段,由其长子张泰来负责监工。工程竣工后,淄川城由土城变为石城,成为“铁淄川”。为此,张至发亲自撰写了《韩侯新建石城碑记》,并载入《淄川县志》。

  张至发还参与修建了淄川六龙桥。明嘉靖《淄川县志》记载:淄川城西门外孝妇河上,有孝感桥,废。万历四十三年(1615),淄川知县王时和开始重建石桥,但因故中断未能竣工。九年后,明天启四年(1624),邑人张至发、韩浚义等劝乡绅士庶捐资出力,接续前次工程,历时三年于明天启六年(1626)建成,世人称“王公任始,张公成终”。大桥建成后,正好淄川考中了六名举人,知县便在大桥上宴请六位新科举人,并把新建的西关大桥命为“六龙桥”。数百年前张至发带头重修的六龙桥,虽屡遭洪水冲刷,经历代不断修缮,至今仍屹立在孝妇河上。另外,张至发为官时还主持疏浚了从淄川奂山奔流而下的七星河,根除了奂山水患,修建了七星桥,后改名为玉带桥。至今,玉带桥也完好无损。

  崇祯年间,张至发致仕还乡。为了繁荣淄川经济,张至发打算在城内建一处大型集贸市场,因其晚年身体欠佳,这一夙愿未能实现。张至发去世后,崇祯皇帝在赐予其御葬的同时,赐祭田800亩。这些祭田就在原来的西关大集一带。雍正八年(1730),这一带连遭暴雨,孝妇河洪水涨发,肥沃良田变成了贫瘠荒滩。于是,张氏后人遵从张至发遗愿,捐出了西关六龙桥以西、以北至黄家铺南侧的河滩地,在此设立义集。从此,西关集正式立集开市,每月农历逢一、六之日便是集市贸易之日。每到集日,省内外商贾便云集淄川西关,短短几年时间,淄川西关大集便一跃成为省内十大集市之首。新中国成立后,淄川西关大集一直为全国重点集市。

  张至发不论在官任上,还是丁忧里居期间,虽身处高位,但严以治家。他升任首辅后,更是致书告诫家人做到礼让别人,以理服人。张至发为官40年,勤于政事,心系百姓,深得朝廷信赖和百姓拥护。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