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山—黉山 | |||
|
|||
|
|||
董登第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珍贵的片段,如同璀璨的星辰一般,时时闪耀在我们的心底深处。于我而言,妈妈在我幼小的时候所讲述的那些传说故事,便是我心中最温暖、最灿烂的光芒。 那时候,我们身处淄川东南山区的农村老家,贫穷与落后是那里的标签。那时候,没有电灯照亮黑夜,没有电话传递远方的声音;就连自来水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更别提如今所普及的电视、电脑和手机了。每当夜幕笼罩,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屋外天寒地冻,而且院子里的整个世界都仿佛被黑暗所吞噬。我们这些孩子无法外出嬉戏,也不能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在家中悠然地打开电视机,观看《小猪佩奇》等精彩的动画片。 于是,在屋内那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们兄弟几个便缠着妈妈讲故事。妈妈总是欣然应允,且总是乐此不疲地将那些稀奇古怪、充满着美好愿景而又十分动听的故事,天天讲给我们听。 后来,我们董家大院里前后院子的堂兄、堂姐、堂妹们也纷纷闻讯而来。我们家瞬间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小型俱乐部。每当夜幕降临,这些“小听众”们匆匆吃完晚饭,扔下饭碗便迫不及待地往我们家跑。大家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沉浸在妈妈的故事世界里。 妈妈仿佛有着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宝库,“人鬼狐妖”的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天天都让我们听得非常入迷,可惜当时我的年龄太小,又加之母亲去世的太早(母亲去世时年仅三十九岁),所以我现在能够回忆并完整写作出来的作品,也只能是九牛一毛。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管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都不尽人意,但妈妈的故事却给我们兄弟四人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与温馨。那是我一生中最开心、最快乐、最难以忘怀、最值得铭记和永远怀念的时光。而我在“微刊”中所发表的一系列短篇故事小说,就是依据那时妈妈所讲述的内容,回忆并写作而成的。 在淄川城东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尖尖的不高又不大的山,名叫黉山。相传此山是一个聚宝盆,内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外有三道紫金箍紧紧缠绕,每隔六百年打开一次。故在淄川一带的民众中传有“打开黉山,山东没穷汉”之说。 相传这年春天,从远方来了一个霜眉银须,苍然古貌的老道士,他对人们说:“今年黉山要开山亮宝了,谁要有十个儿子,愿意将得来的财宝与百姓们平分,我就帮他打开黉山取出财宝。” 地主张财迷闻讯后,忙把老道士请到家里,大摆酒席,恳请道士传授开山之术。他说:“在下有十个儿子,请求开山,若得财宝,无论多少,甘愿与百姓共同分享。”老道士听罢,点点头,便随手将一粒高粱种子放在了张财迷的手中,嘱咐道:“要把这种子种在山南坡,黑白守护,适时浇水,到第四十九天夜里,当鸡叫三遍的时候,山就张嘴,黎明时再砍倒高粱,用它撑住山嘴,那时,就可进山取宝了。”老道士说罢,飘然而去。 其实,在张财迷的心里,根本就没有百姓的份,而且他只有九个儿子,第十个是女孩,为了凑足十男,他把女婿算上了。张财迷照着道士说的,把那粒高粱种子埋在了山南坡,不几天就长出了茁壮的幼苗。张财迷深怕别人靠不住,便亲自日夜守护在苗旁,确也耗费了不少精力。等到第四十九天上,太阳终于落入西山了。此刻,张财迷的心里像敲着小鼓似的咚咚直跳。他一会儿看看已经长得一丈多高的高梁,一会儿又凝神注目黉山,幻想着天亮时那珠宝满堂的情景……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群人,把张财迷吓了一跳,头上碰了个大疙瘩,差一点没滚到山沟里……他赶紧爬起来,定睛一看,这群人原来就是他的九子一婿。 他们来到张财迷的眼前,和张财迷坐在一起,等待着时间的到来。时至三更,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黉山裂开了一条缝,只见里面有一盘金碾,一头金牛,一匹金马驹,还有一个金姑娘在碾金豆子,闪着一道道耀眼的光。张财迷一见着了急,赶忙用镰刀砍倒高粱,撑住山嘴,随即十一个人便饿狼般一拥而进。 面对无数金宝,张财迷和他的九子一婿,都感到眼花缭乱。张财迷抢先端起一个金盆,随手又抓起一把金豆子,金豆子在他手里烁烁发光,往盆里一放,打得金盆叮当作响,乐得张财迷两眼直淌泪,合不拢嘴。这时,他的九个儿子却正在为争夺金马驹撕打得不可开交。不一会,就听到撑山嘴的高粱秸吱吱作响……张财迷着急了,一边大声责骂他的儿子们不听话,一边加快往金盆里抓金豆子。 就在这时,忽然又从山缝间发出一声爆响,就见那金马驹带着一缕青烟,跃然腾空,化作一道金光冲出山外。九个儿子不甘心,便又去争夺金牛和金碾,并吵吵嚷嚷地打成了一团。直把张财迷气得头发直竖,嘶哑着嗓子说不出话来。这时,忽听身后传来“岳父”的喊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女婿想背走那个金姑娘,可怎么也背不动,于是便叫岳父帮忙。没想到“岳父”二字刚出口,那高梁秸就“咔嚓”一声断为两截;一时间,张财迷和他那九子一婿,个个如同惊弓之鸟,都齐呼啦地争相外逃,可还没等他们迈出半步,那山嘴就合拢了。从此以后,黉山再也没有打开过。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