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巧手精工 神韵天成 (上)——淄川窑宋金绞胎瓷器的辉煌和传承

发布日期: 2025-04-15 15:47:42 浏览次数: 字体:[ ]

魏传来

  如果说陶器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那么瓷器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并且早已被世界认同。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这其中自然包含着淄川各古窑生产的各类精美瓷器。

  自开窑以来,淄川古窑生产的陶瓷品种可谓洋洋大观,各种造型种类不胜枚数。在诸类陶瓷中,有罕为人知的独特瓷种,其品位超群,堪为诸瓷之首,这就是始于唐代、兴盛于宋金时期的陶瓷奇葩———绞胎瓷。

  绞胎瓷又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 ,所谓绞胎,就是将白、黑(或褐、黄)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折叠、盘卷、切刮,再拉坯,制作成器型。于是瓷胎上便出现了白黑(或褐黄)相间的美丽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可使其构成各类抽象的艺术画面,自然优美,自由奔放,变化万千;也可使其构成各类较为逼真象形的艺术画面,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行云流水,或如花草。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生动奇巧,美不胜收。经素烧后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釉子,经二次烧成后将如花似锦的花纹图案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

  绞胎瓷因为它纹饰表里如一,被雅称为瓷中“君子”,又因为纹饰一器一样,没有重复性,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 。有人曾作诗这样赞美绞胎瓷:“十样颜色入泥层,百种纹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韵,万种风情在其中。”由于这种“君子瓷”工艺复杂,制作难度高,产量低,又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属当时的贵族才能享用把玩的器物,所以市价昂贵,存世量很少。淄博窑流传至今的绞胎瓷器更是十分稀缺和名贵。

  淄川古窑的绞胎瓷器,从科学发掘的实物标本和传世收藏品看,唐至五代的产地是磁村窑,而宋金主要集中在磁村窑和颜神店窑。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以乱纹、回纹为主,是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泥贴面,实际上是绞的化妆衣,不是全绞胎。实物资料只见到残瓷片。到了宋金时期,淄川窑的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成熟,瓷胎的纯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纹理艺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装饰由胎而生,全胎绞泥,里外一致。绞胎色与色之间的界线泾渭分明,即使是细如发丝,也没有相互浸漫的现象。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冲脱了淄川窑唐代及唐代以前瓷器单色釉装饰的束缚,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领域。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体现的是古代匠师们对艺术美的一种高深探索和追求。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巧妙的利用陶瓷胎土不同的色彩,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构成的纹理或图案,展现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遐想无穷。具有神奇、高雅、名贵之特征,新颖、美观、柔和之视觉,坚固、细腻、质润之手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浓厚民族气息和中国北方独特的艺术风格。

  淄川窑宋金绞胎瓷器发现最多的窑址是磁村窑和颜神店窑。磁村窑除发现碗、盘等绞胎瓷器外,在科学发掘的属五期金代窑址中还发现了绞胎捶丸。现博山区城内大街古窑址,宋金时期属于淄川县的颜神店镇,是组成淄博窑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1993年由于博山区城市规划建设,施工波及到博山大街古窑址,在原窑址及附近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器碎片。在这批数量众多的瓷器瓷片中,其中一部分是造型各异、装饰精美的绞胎瓷器。早在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曾在该处挖了一条探沟,清理了两座窑炉,共出土各类陶瓷标本440件,其中一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绞胎瓷器——绞胎钵。

  我们把博山出土的这些绞胎瓷器与磁村窑近年出土和发现的绞胎瓷器相对比,发现它们的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是一致的,具有典型的宋金时期特点。博山大街窑和磁村窑出土的这批绞胎瓷器,从造型上看,主要分为碗、盘、钵、盆和捶丸等几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