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子青云寺 | |||
|
|||
|
|||
宋玉谋 青云寺位于淄川区岭子镇槲林村西北,坐落于盘山和九纹山幽谷中,距淄川城五十里,为佛道合一建筑,是古时淄川县八大寺之一,为淄邑二十四景之首。 一直以来,我比较青睐于青云寺。一是青云寺是古时淄川二十四景之首,也是古时淄川县八大寺之一。对于这样有历史文化的古迹景点,我向来喜欢一探究竟。二是青云寺曾是我村历史文化名人孙廼琨讲学的地方,学堂为灵泉精舍。到此一游,心想寻得一些有关文字介绍。 青云寺,坐落于盘山半腰上,依山而建,背山临谷,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百余亩,以“庙中庙”“洞中洞”“井里井”独特三景而著称。 青云寺,旧名上泉庵,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乾隆《淄川县志·建置志·寺观》载:“青云寺,旧名上泉庵。邑西南五十里,路途井东。”宣统《淄川县志·三续仙释》载:“(僧)圆明,于西南山中创建青云寺者也。寺初名上泉庵。正统中,僧人净明结茅于此,舍身已为浮屠,开山为田,自耕而食。有徒曰道通,再传曰德山,皆苦身修行,垦田渐广。三传至圆明,于正德六年出家,不数年遂成大刹。又于中建精舍数间,招名流读书其内。百余年来,文人墨士碑版题咏之盛,一时称最。至今述邑中名胜,以青云寺称首焉。” 青云寺建寺近600年,明、清曾多次重修。据上泉庵重修碑记载:“大明正德二年二月吉日,山东济南府淄川县忠信乡路途井上泉庵重修立记:庵主道通道会,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 盛极一时的青云寺,有天王殿、祖师殿、斗母宫、凌霄殿、伽蓝殿、钟鼓楼、藏经楼、理学院等殿堂百余间。蒲松龄、张至发、张中发、毕自严、李希梅、张笃庆等名士撰写之石碑七十余座,伫立如林,雄伟壮观。明末清初,青云寺成为淄川境内著名学者潜心读书的处所。般阳八士中的唐梦赉、沈燕及、邱行素等都在此秉烛苦读。被誉为清代“一代诗宗”、当时诗坛盟主、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禛也曾在此抒发自己的情怀。康熙四十年(1701)辛巳,62岁的蒲松龄应邀撰写了《青云寺重修二殿记》。只是“文革”期间庙宇被拆,碑林被砸,仅存天王殿、师祖殿。1997年,岭子镇重新修复寺院建筑,并对外开放。2006年12月,青云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的正门为山门,通往山门的石阶步道较为隐蔽,隐匿于幽谷之中。山门正前方左右为钟鼓二楼。只是这山门平时封闭,游人可从山门东边的“佛阁”进入。整座寺院呈东西向跨度,自东向西依次为地藏殿、碑林、灵泉精舍、主院、观音殿等五个院落。正对“佛阁”是灵泉精舍,院内有一口“圣水井”,这水井为寺院用水主要来源。 在“灵泉精舍”院落“寮房”后边的崖壁下有一石洞,洞口约一人多高,洞内有弥勒佛石雕像。大洞进去不远,又有小洞,这便是“洞中洞”。这“灵泉精舍”是淄川文化名士孙逎琨当年讲学的地方。 孙廼琨(1861.8—1940.9),字仲玉,号灵泉,世称灵泉先生,淄川县董家村(今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董家村) 人,清末民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童年入私塾。清光绪二年(1876年) 考中秀才并补廪。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陕西三原正谊书院,拜理学正宗贺瑞麟为师求学。他孜孜不倦,昼夜苦读,三度春秋,未曾离开书院。 孙廼琨一生,以倡导理学为己任,多在淄川(黉山、岭子)、周村(潜修、存古学舍)、陕西等地讲学,授业达 50 年,弟子遍及四方。其弟子后在青云寺建“灵泉精舍”,由其担任主讲,便以“灵泉”为号。 孙廼琨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平日目不斜视,口无恶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1936年秋,因年迈辞归后,在本村设立明复学堂,教授生徒。近自邻县,远至晋冀,很多人前来求学。1940年病故,享年80岁。其出版经学研究著作颇多,有《周易辑说讲义》(8卷) 《易经绪论》《大学讲义》《中庸辑说讲义》《太极通书问答》《通书集义并说略》《贺清麓先生年谱》《灵泉著述摘要》《灵泉文集》(8卷)《春秋集义》(12卷)等十多种。稿成未刊印的有《易经问答》(4卷)《易经系辞》《论语集义》(10卷)《孟子集解》(7卷)等,均由其后裔收藏。以上遗著手稿,全系楷书。2008 年,孙廼琨的后人将其遗物 200余件捐赠给淄川博物馆,包括孙廼琨的书稿、藏书、字画、匾额等。淄川博物馆设孙廼琨专题展室。 只是这处“灵泉精舍”没有任何有关文字介绍。我想,对这处当时淄川许多名流贤士读书的学堂,理应设立一个文字专栏,供游人了解为是。 灵泉精舍西邻是青云寺的主院。这院落正对寺庙山门,院内北大殿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财神殿、祖师殿。与大雄宝殿相对的是韦陀殿,亦是山门(天王殿),殿中建有一座精致的木制小庙。小庙装饰华美,小巧精致,塑有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像。这便是“庙中庙”。 西院是观音殿和僧寮。观音殿前有两棵参天古柏,一棵400年,一棵350年。在观音殿南边,有一个“井里井”,这是青云寺独特的一口水井。这水井位于悬崖峭壁边,上面有一井口,寺庙僧人可从上井口打水。而在悬崖下面还有用石块砌成的一个券洞,寺外路人或附近村民,可从券洞中的下井口取水,因此被称为“路途井”,又名“上泉”,亦称“灵泉”。 如今的青云寺,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着幽雅宁静的环境。在春意盎然的三四月份以后,从山上向下俯瞰,谷深林密,绿树掩映,景色宜人,给人以自然景观与文化厚重的和谐美感。康熙二十五年(1686)春,47岁的蒲松龄,第二次来到青云寺,所写的《重游青云寺》一诗,除了描写他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外,描绘的正是青云寺的这番美景: 深山春日客重来, 尘世衣冠动鸟猜。 过岭尚愁僧舍远, 入林方见寺门开。 花无觅处香盈谷, 树不知名翠作堆。 景物依然人半异, 一回登眺一徘徊。 如此,这座远离市区,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幽谷中、具有独特造型的古建筑群,着实是一处景色别致的世外桃源,值得探访和拜谒。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