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文稿解读
标题: 《淄川区“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淄川区“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索引号: 11370302004216167U/2022-None 文号: 〔〕号
发文日期: 2022-08-15 发布机构: 淄川区人民政府
  • 标题
  • 正文
  • 手机
  • 解读

《淄川区“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淄川区“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2-08-15
  • 字号:
  • |
  • 打印

  一、编制背景
  妇女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城市软实力的生动体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区妇儿工委凝聚各成员单位力量,广泛汇聚民智民意,立足有效衔接全国纲要、省、市规划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有效衔接我区经济社会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各部门专项规划涉及妇女儿童相关目标任务,编制形成我区两个规划
  二、编制过程
  参考国家两纲、省、市规划和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妇女儿童相关的政策文件,确定两个规划的基本框架和重点领域,形成两个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111-30日通过淄川区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同时向42个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共收集到4个单位7条意见,经与相关单位沟通后,最终形成2个单位5条意见。122日,市政府印发淄博市妇女儿童十四五发展规划后,根据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提出的修改意见,与区妇儿工委相关单位对接后,吸纳各成员单位合理意见,1213日,修改形成审议稿。2022814日以区政府(川政发〔20227号)文正式印发。

    三、主要内容 

   “两个规划聚焦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融入妇女儿童发展视角,实施与建设务实开放、品质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相匹配的妇女儿童发展战略,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发展。基本框架均由前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组织与实施、监测与评估六个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我区实施两个规划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必要性。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部分,着重强调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融入妇女儿童发展视角,实施与建设现代化新淄川相匹配的妇女儿童发展战略,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发展。
  总体目标部分,明确了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的总任务。
  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部分,这是两个规划的主体部分妇女规划设置了八个发展领域,即: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社会保障、妇女与法律、妇女与家庭建设、妇女与环境,提出了81项主要目标,93项策略与措施。儿童规划设置了七个发展领域,即:儿童与健康、儿童与安全、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福利、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家庭、儿童与环境,提出了63项主要目标,79项策略与措施。
  组织与实施部分,主要阐述保障两个规划推进实施的工作机制。与十三五”“两个规划相比,更加强调党对妇女儿童事业的全面领导,并首次在正文中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
  监测与评估部分,提出了强化评估考核的具体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在延续了十三五”“两个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强调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加强部门分性别、分年龄统计工作,实现规划实施的动态预警、精准干预。

  四、组织实施

  坚持党对妇女儿童事业的全面领导,区政府负责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首次在正文中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区妇儿工委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工作,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人民团体根据责任分工,共同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五、特色亮点

  一提高标准,科学设置“两个规划”指标体系两个规划发展领域,妇女规划由原来的七大领域增至八大领域,新增妇女与家庭建设。儿童规划由原来的六大领域增至七大领域,新增儿童与家庭。相关指标设置对标国家和省市两个规划指标。

  二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探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提出建设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的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在城市规划、社区建设过程中体现性别平等意识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将对妇女、儿童和家庭特殊需求的考量融入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中。

  三聚焦三孩政策,在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上予以重点关注。在妇女与就业领域,提出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为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等策略措施。在儿童与福利领域,提出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增加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探索托幼一体化、社区托育点、家庭互助式托育等服务模式。在妇女与家庭建设领域,提出制定实施相关公共政策引入家庭视角,落实税收、住房、福利等支持政策,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探索建立父母育儿假和家庭育儿津贴制度。

    联系人:韩强      联系电话:0533-518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