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提案的答复
政协第十二届淄川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24
建议人: 满亮远、魏亮、孙英彤、李强
主办单位: 淄川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答复时间: 2021-07-12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尊敬的满亮远、魏亮、孙英彤、李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持续政银企良性互动,联合相关部门督促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建立完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人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三农”发展。一是着力推动政策性涉农贷款业务开展,大力推广人才贷、银税互动、技改贷、鲁担惠农贷等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截至目前发放人才贷8000万元,银税互动8275万元,技改贷4800元,鲁担惠农贷27660万元,在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也有效缓解担保物缺乏问题;二是为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进程,我局与人行等银行监管部门联合,鼓励督促区内银行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共推出涉农信贷产品30余种,贷款余额19亿元。三是区内3家银行金融机构推出了林权质押、生物资产、活体禽畜抵押、土地流转等农村产权担保贷款,累计发放贷款1180万元;建行开发了土地流转相关业务线上系统,推出“地押云贷”特色产品,目前已经发放贷款313万元,涉及流转土地780亩。

二、推动整村授信,助力乡村振兴。结合三变三联工作部署,区地方金融监管联合人行等金融监管部门,督促区农商行推进整村授信工作,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依托村“两委”和农金员,逐户建立信用档案,推出优惠利率、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深处,截止,已开展村居23个,完成线上授信村居13个,授信910户、金额4006.2万元,用信61户、金额922.5万元。

三、加大政银企协调对接力度,促进政银企良性互动。为进一步加强政银企沟通交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对接信贷投放项目,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区人行等部门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充分利用行业管理和引导优势以及政策红利,将机构产品服务、融资培训辅导、金融惠企政策、财经常识、行业政策等送到企业。一是组织多层次多形式银企对接活动,促进政银企良性互动,4月份与区税务局联合举办了了“银税互动金融信贷”助推小微企业发展推介会,推动了纳税信用与银行信用有效对接;6月份与区人行组织外汇便利化政策及汇率风险中性宣讲会,为进一步实现企业发展软环境持续优化提供支持;二是贯彻落实金融辅导工作,建立区级金融辅导队20支,今年以来银企对接1000余次,发挥辅导队与金融专业作用,为企业量身订做个性化融资方案;三是用好市智慧金融平台工作功能,组织企业1720家企业接入平台,320家企业实现融资250.50亿元,积极对接平台新功能开发进度,在助力企业银行贷款的同时,用好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股权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提供全面服务。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予以监督和指导。

 

淄川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1年7月9日

(联系单位:淄川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系人:刘超,联系电话:5182599)

抄送:区政协提案委、区政府办公室

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差距。(一)缺少整体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尚处于起步谋划阶段,许多制度和政策体系未见雏形,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和方案,兄弟县市区都未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也缺少政策引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开篇、统筹谋划、有序推进,面临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现实情况,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在区级层面的实施,存在牵头部门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开展整体规划的条件不成熟。(二)农业产业质态不高。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传统农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结构比例还不够合理,传统作物面积占比较大,高效农业面积占比不到10%,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主要形式仍停留在餐饮、观光、采摘等传统项目上。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排名靠前的有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川久润富硒生态园、国誉(淄博)营地教育智慧农业项目淄川区凤凰山田园综合体项目淄川俊岭农业田园综合体,山东和生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其余的企业规模都偏小,引领性不强。产业融合模式单一,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式种植为主,产业链条短,三产附加值不高,缺乏高端农产品引领。同时,各类融合主体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区域化、品牌效益。(三)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虽然2020年有免息贷款,但受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专业性强、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镇村、农户知晓度不高,造成金融产品与农村贷款对象信息不对称;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农村一些大学生、有技术的人才和有从商经验的人员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生活、就业,现有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偏旧,有的镇街农技人员所学专业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匹配。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低产田土地不平整、路网不够畅通、灌溉渠系不完整、生产道路硬化率较低等问题突出;个别镇村城乡环卫一体化监管不到位,农村改厕整体进展较慢,缺乏后续服务;村庄、房屋建设缺少规划和特色。(四)村集体发展的基础较弱。村干部队伍力量薄弱,虽然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村干部待遇,但依然吸引力不强,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的问题,知识水平急需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大量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村级领导班子缺乏发展思路和发展动力,创收增收渠道不多;对村级班子监督不力,村务监督委员会流于形式,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作用发挥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