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解读:淄川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索引号: 1137030200421628XP/2022-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9-13 发布机构: 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解读:淄川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发布日期:2022-09-13
  • 字号:
  • |
  • 打印

现就《淄川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解读如下:

    一、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全省落实“三个坚决”行动方案》、《淄博市实施减碳降碳十大行动 工作方案》、《淄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编制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全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文件。

    二、编制背景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并举,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淄川区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市场机遇的攻坚时期。为进一步提高能源支撑力,优化能源结构及布局,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组织编制《淄川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能源供需优化为主,着力构建绿色、集约、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开创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三、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除前言外,共分为五章。

前言。简要介绍了规划背景、规划意义、规划范畴和规划定位等内容。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总结了淄川区能源领域的基础现状及发展成效,分析了淄川区“十四五”面临的形势挑战,对“十四五”期间全区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025年,全区能源消费量将会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左右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全区在能源领域全面形成“中心引领,双轮驱动,全域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淄川区建成全省能源转型发展示范区。规划结合淄川区发展实际,提出了总量目标、强度目标、结构目标、生态目标、民生目标,并远景展望到2030及2035年。

第三章,重点任务。结合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需要,规划提出了7大重点任务。

1.加快能源中心建设。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及能耗收储平台建设,建立全区能源生产运行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清洁能源倍增行动计划,坚持集散并举方式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前,完成全区新增光伏装机26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不低于100万千瓦充分利用淄川区废旧矿区,以分布式抽水蓄能为主体,加快推进储能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柔性和韧性,全面打造“鲁中蓄电池”城市新名片。

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夯实能源供应和输配网络建设,加强与外部能源输配网络对接,统筹各种能源运输方式,强化能源储备能力稳定煤炭、燃气、电力及热力供应。

3.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加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4.提高能源产出效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重点,加速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开展能效提升行动推动全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5.打造打造近零碳示范区。加强低碳发展技术路径研究实施园区绿色制造、节能降耗、循环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企业清洁生产领跑行动大力推进近零碳示范区建设

6.加大能源惠民力度。充分发挥能源基础设施保障民生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城乡用能方式转变,多措并举降低民生用能成本,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

7.保障能源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油气管道、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能源领域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安全稳定的能源生产供应管控体系。

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总结分析了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及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规划紧密围绕发展清洁能源,助力动能转换核心任务,“双侧”发力,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区2025年,全区非化石能源消费约185万吨标煤,天然气消费约87万吨标煤,按增量替代煤炭消费来测算,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万吨生态环境效益显著要坚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发挥法律约束作用、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政策激励作用,预防和减轻能源规划任务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影响。

第五章,保障措施。规划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创新水平、夯实安全保障,以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