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关于淄川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的报告
索引号: 1137030200421628XP/2023-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1-06 发布机构: 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淄川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3-01-06
  • 字号:
  • |
  • 打印

——202315日在淄川十九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升。2022年,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56亿元,同口径增长7.1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668元、23953元,同比分别增长5.5%、5.2%。农业发展质量不断优化。粮食产量较去年实现单产和总产“双增”目标,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20万亩以上。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7%,其中富硒农产品产值达到8亿元,在营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273家。工业经济运行筑底回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1.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76家。现代服务业增长态势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全区规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19亿元,增1.09%。消费市场逐步恢复,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实现3.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8%、12.6%、13.6%、8.2%。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完成71.2亿元、1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32.3%;实际利用外资5750万美元。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82亿元,增长8.46%,人民币贷款余额420亿元,增长12%。

(二)动能转换加速实施。全面推行“链长制”,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装备等现代产业集群,全区“431”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见雏形。成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5个指挥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策划实施141个区级重点项目预计年度完成投资160亿元。鲁中水泥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技改仅用5个月,提前20天竣工投产,鲁维制药废水资源化利用、金城生物腺苷蛋氨酸生产线自动化技改、天美生物医疗器械等7个市重大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新增产值10.5亿元。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四大工艺车间全部建成,纯电动城市客车顺利投产,纯电动皮卡进入试生产。开发区园区平台载体提档升格稳步推进,示范引领优势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传统动能提档升级,开展“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双百工程,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59个,全年完成投资22亿元,14个项目发放技改专项贷资金1.28亿元,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实施。新动能不断壮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6家,同比增长31.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6家,同比增长38%。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4家。16项科技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立项支持,3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全区“十强”产业、“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5.9%、8.3%。新物种企业成为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脊梁”,新增新经济种子企业4家,明泰电器等5家企业列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惠华科技等24家企业列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隆泰机械等8家企业列入省级瞪羚企业。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淄川论坛,出席论坛的院士人数、专家层次、高校院所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再创佳绩,在2021年度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再获优秀等次,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中排名第4位,列区(县)级第2位。

(三)绿色发展底色更足。新能源产业破题,成功引进华电集团全资子公司落户淄川,其主导投资建设的“光储氢热”一体化智慧能源基地项目列入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重大项目。累计已完成集中式光伏备案1050MW,完成分布式光伏备案300MW。罗村一期农光互补、岭子废旧矿区等光伏项目,昆仑多能互补等抽水蓄能项目进展顺利。聚焦绿色能源产业方向,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示范、光伏发电等新业态,1家企业列入省级绿色工厂,4家企业列入市级绿色工厂;6家企业列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占全市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的31.58%,居全市第一。持续强化支持集中实施“突破太河”发展,落实“突破太河”造林绿化任务900亩,对太河镇生态农业等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惠企政策发力显效。推动市场主体用好用活惠企政策,市场主体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全年兑现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六税两费”减免和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各类减税降费政策20.37亿元累计减收失业保险费1797.98万元,缓缴社会保险费869.02万元,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6243.78万元。稳经济保发展和服务中小微企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普惠贷款余额达到79.2亿元,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精准支持受疫情影响重点领域,分类统计梳理、精准推送36种信贷政策,为困难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贷款510笔,贷款金额22亿;办理延期还本付息贷款550笔,贷款金额14亿元。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号改革工程”优化营商环境集成改革,全区40个部门单位1298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一窗受理”率达到100%。推广网上“中介超市”服务,招标代理机构、环评等10大类62项行政审批事项涉及的中介服务机构进驻“山东政务服务中介超市平台”,实现中介服务在网上“可比、可选、可查、可管”。深化全领域“无证明城市”建设成果,发布903项政务服务电子证照证明“用证”事项清单,涉及证明证照2016个,实现“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

(五)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初步形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济潍高速、临临高速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01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70%,推进速度全线最快。临临高速淄川东互通连接线和济潍高速太河互通连接线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41公里。实施城区供热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和清洁取暖工程,改造城区清洁取暖2万平方米,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00%。大力推进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8.22亿元,实施40个市级全域公园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新增改建绿道10公里、绿地40公顷,完成荒山绿化提升改造8400亩。建设示范片区提升城市能级。张相湖片区菜园、朱家社区棚改项目6个安置楼主体已完工;完成体育公园及带状公园项目主公园建设,市政道路工程纬三路、西一路、纬四路竣工。天然气软管更换完成2.5万多户,完成率100%户内燃气设施改造完成189户,完成率111%。

(六)重大事项攻坚有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成立淄川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2022年工作要点;齐鲁云商大宗商品B2B服务平台列入黄河流域省际合作事项,在煤炭交易、物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坚守“四水四定”原则,投资1104万元,实施西域、文峰山清洁型小流域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成功争取1个国家级、1个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争创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处,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协同推进济淄“六个同城化”,淄川经济开发区与章丘经济开发区签订共建合作协议,与8家济南企业达成重要合作关系。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攻坚取得重要进展,稳步推进“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相关案例成功入选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典型做法;顺利完成省发改委对我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地监测评价工作,加快创新实施香菇发展“百村示范万户共富”工程。成立支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一线党支部,印发《支持淄川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为开发区6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59亿元;成功发行4200万美元境外债券,有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

(七)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实施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三年行动。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79.88%。严格落实援企稳岗各项政策,打造“抖音直播送岗”品牌,2.8万求职人员受益,建成全市首家公益性零工市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4779人。健全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民生服务综合13个,长者食堂71处。稳妥推进居家养老,完成467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工程新建曜华小学,改扩建开发区中心小学一期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我区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组建教育集团7个,学校办学活力显著提升。实施教育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全力支持驻地高校发展,支持淄博师专升本、水利学院升格,提升校城融合发展水平加速链接优质医疗资源,与南京鼓楼医院、齐鲁医院、山大二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开展“学科联盟”建设,打造省市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省级名医工作室17个。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网底,建设25处“名医基层工作站”,新建9处中心村卫生室,实现“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421家定点医药机构全部实现省内异地刷卡“一卡通行”,全区医保基层服务站点建成418家,打造医保“15分钟服务圈”。深入推进全员环保暨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全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0天,同比增加2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5.5%。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书香淄川”全民阅读活动顺利开展,“淄川文化云”线上公益课堂受到广泛欢迎,建成柳泉湿地公园城市书房,打造5家“书香淄川”阅读书吧,提升50处“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50个农家书屋。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提升。持续筑牢校园安防体系。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基础不断夯实,全区建成112个智慧安防小区,中、高级安防小区占比达到57.14%。

回顾今年以来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克服重重困难,呈现稳定恢复势头,这是在区委坚强领导、区人大正确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创新能力尚需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任务艰巨,大项目、好项目少的问题仍然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民营经济活力有待催发,等等。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做好2023年各项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区委第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聚焦实现“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践行产业强区、生态兴区、作风立区三个战略自觉,答好富强淄川、美丽淄川、幸福淄川、实干淄川四张答卷,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创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迈上新台阶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厚植强劲发展动能。一是强力突破“四新产业”倍增。重点抓好吉利新能源汽车招商配套、产能释放、市场开拓,导入畅销车型,力争年内生产配套企业达100家、产值超100亿元,加快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真正把汽车产业打造成淄川的“产业地标”;加速总投资78亿元的山能钙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落地,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抓好金城医药系列原料药、鲁维VC系列项目,加快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工赋淄川”战略,推进“智改数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鲁中数据中心、功力“电机工业互联网平台”、东华水泥“工业大脑”等新经济新模式,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二是全面提升“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化转型质量。重点做好“交通+产业”文章,带动资源跟着线路集聚、产业随着交通布局,扎实推进海尔新星物流公路港、齐鲁冷链仓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产业向公铁联运、大商贸、大电商转型,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服装城、建材城提档升级,建设集商品周转、展示展销、电商网红为一体的新业态服务综合体。三是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有效突破。按照“点、网、面”系统战略梯次升级工作思路,抓好齐长城清川上野奢探险度假营等10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淄河文化和旅游带、聊斋文化创意游,擦亮“聊斋故里、水韵瓷都”城市名片,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聚焦培育产业链条,实现链主引领突破。一是继续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精准分析产业链现状,聚焦8个方面的先行先导产业链,绘制“全景图”“现状图”,制定园区、企业、项目、政策、问题“五张清单”,建立招商目标“客商库”“项目库”,掌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短板瓶颈等情况,动态摸清产业链上全区相关企业的发展情况,动态完善产业链图谱。编制2023年产业链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找准补链、延链、强链环节,按照“龙头带群带链”模式,串珠成链、集链成群,围绕产业方向群,着力打通一批重点产业链关键节点,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每个主导产业建立一支专门队伍负责招商引资,坚持走好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的路子,强化产业链延伸招商、价值链重构招商、制造链创新招商,大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产业优质项目。二是继续开展“百项技改、百企转型”活动。持续深入实施数字化“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工程,树标杆强赋能,释放产业链链动效能。筛选基础好、能力强、水平高的重点企业,开展典型标杆引领示范行动,加快构建多链条、多层级的梯度示范体系。积极发挥宝山科技新六产5G“数字化智慧工厂”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技改“灯塔工厂”。形成典型示范案例,宣传推广标杆企业智改数转经验,打出加快智改数转系列“组合拳”,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加速发展。

(三)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加速能源消费转型。一是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6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建设范阳河污水处理完成利民污水处理厂四类提标改造实施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确保氮氧化物减排、水减排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全面践行“双碳”战略。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力争单位GDP能耗下降3%左右。积极培育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加快创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实施园区循环化和企业绿色节能改造,年内创建零碳园区5个、零碳企业30以上。推动能源电力优化转型,重点抓好华电“光储氢热”一体化智慧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实现由煤电、外电向绿电、自供电为主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新增新能源充电桩200个。三是创新完善保护机制。调整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关停取缔企业减排指标归集,充分显化生态效益。刚性执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提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精度,突出抓好太河生态区、孝妇河流域“一区一河”生态保护,支持太河镇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四)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凸显更大区域优势。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抢抓济淄科创大走廊建设机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深做实“三百三行”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以山东省县域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淄川论坛和鲁中区域科创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体系,高质高效举办好第十六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组织各类科技交流活动15场以上。加大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平台培育,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5家和30家以上。加快推进技术攻关,重点攻克“一步混菌发酵制备维生素C”“食用菌智慧化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深入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建好用好淄川科技云平台和人才科技发展集团,力争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人,建设人才公寓300套。二是精准高效招商选资。构建全域全员全力大招商招大商格局,强化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持续深化与山能、吉利、华电、中建国际等头部企业合作,精准招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高端优质项目。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多层次国际市场,力争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500万美元。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碳均论英雄”企业评价改革,差别化配置财税、金融、用地、能耗等资源要素。加大2万亩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力度,坚决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依法依规、积极稳妥推进持证石灰石矿山企业国有化改革,实现矿业秩序规范有序、矿产资源价值最大化。推进般阳城市资产、财金控股等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加快城乡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养护等领域市场化改革。

(五)聚焦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品质宜居环境。一是构建城市综合交通。开展交通攻坚大会战,着力构建以高速公路、城市轻轨、快速路、大外环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路网,打造全域15分钟、市主城区30分钟、省会1小时快速交通圈。提速加力高速公路建设,全力推进张博铁路电气化改造,引领城市进入“高速时代”“轻轨时代”。开工建设经十路东延改造工程,全力对上争取尽快组织实施新湖南路、新泉王路,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和市主城区生活圈。打通文峰路东延、泉龙北路、雁阳路三里沟段等6条断头路,让城市更舒朗、更畅通。规划实施“齐长城风景道”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20公里,持续改善山区群众出行条件。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抓好张相湖片区8个棚户区和洪山、钟楼2个片区10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城区28条背街小巷改造,让群众住的更舒适、生活更幸福。高质量建设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社区游园19处,分批分次提升城区道路景观带。实施“三河相通两相连”引蓄水治理工程,加快孝妇河生态休闲观光带建设,抓好般河、五里河整治,创建6条美丽河湖。加快推进区文化中心建设,开工希尔顿大酒店明耀城市综合体、裕景教娱城等城市地标,打造一批时尚街区,让城市充满“烟火气”、焕发“年轻态”。三是推进城市精细管理。推进全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创建,提升“五室六联”管理中心运行效能,用好“智慧执法平台”。新增智慧停车位385个,有效缓解停车难题。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小区114个。调整物业管理体制,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城区简易物业全覆盖。巩固深化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成效,推进“全域美”、争创“持久美”。

(六)聚焦强化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着力推动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完善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新增就业4000。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落实“1+N”多层次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二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开发区双泉小学建设,实施淄博十五中、原查王中心小学北关小学改造提升等项目做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管理,推进淄博理工学校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三是提升医疗、养老服务品质。打造26处民生综合服务体。实现全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推动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深化“健康淄川·品质医疗”建设,实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八大工程,深化医联体建设,打造6个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探索“一院一特色”重点专科服务模式,新建中心村卫生室9家,为基层招聘派驻50名医务人员。加大中医药传承创新,打造7支名中医工作团队,建设60家“杏林驿站”,争创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深化三级医疗连续诊疗机制。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城乡居民门诊慢特病报销比例提高到60%。四是深化文化惠民。新建城市书房2个、阅读吧5个、“5+N”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50个、农家书屋40个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渭一遗址公园、张至发墓、罗圈八路军医院三期项目进程。五是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守牢安全生产红线、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淄川建设,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继续做好法治建设、退役军人、慈善助残、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位代表,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决心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代表的监督支持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要求,聚焦“挺进全省前45名、跻身全国百强区”目标定位,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加快推动淄川老工业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努力实现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