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关于淄川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的报告
索引号: 1137030200421628XP/2025-5500005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1-09 发布机构: 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淄川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5-01-09
  • 字号:
  • |
  • 打印

——202517日在淄川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宁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高标准建设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区域试点为总抓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速转型跨越,加快振兴腾飞,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经济运行整体稳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4年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5亿元,同比增长4%。内需规模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7%,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9.9亿元,同比增长1%。对外贸易稳健发展,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00亿元,同比增长19.5%。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重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21万亩以上、总产量6万吨以上,实现面积、总产量双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5%。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92家。金融运行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27亿元、530亿元,同比增长8%11%。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万元,同比增长5%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基础向实向好。紧盯建设“产业强区”目标定位,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深度夯实、新兴产业强力突破,顺利完成年度总投资140亿元的180个省市区重点产业项目,现代产业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吉利新能源雷达四驱版成功下线,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全年预计产量达到8460余辆,产值增速20%以上。唐骏欧铃新能源轻卡加速向物流市场渗透,年产突破1.8万辆。全区汽车整车企业3家、零部件配套企业达到90余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快速增长,预计唐骏欧铃、雷达汽车完成出口4亿元,同比增长178.2%;泰展机电完成出口1.6亿元,同比增长21.3%。新材料产业引领创新发展,东华科技、金科力等4家企业列入省级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库,凯盛列入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山能钙基新材料产业园骨料线进入试生产,纳米碳酸钙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医药产业向高端延伸,金城医药集团再获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荣誉。中一产业园跨境电商业务成功上线试运行,全年可实现出口额2000余万元。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作为全市唯一区县,入选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区。东华科技“数智赋能·低碳引领”建设实践走在全省前列,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实施化工企业智能化改造,为金城医化、凯盛新材、宝塔新能、华洋制药等23家医药化工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智能化改造提升方案。鲁泰纺织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成功验收,入选市纺织服装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规上纺织服装企业预计实现产值43亿元。文旅产业“红红火火”。持续放大“淄博烧烤”流量带动效应,以聊斋文化、特色农业、生态山水赋能,策划发布“趣游淄川”等主题旅游路线20余条,全方位展示淄川旅游特色。改造聊斋园景区,“五一”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商城文化旅游休闲街区获得第三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全区15家开放A级景区接待游客272.7万人次、营业收入7334.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21.1%

三)动能转换不断深化,绿色发展底色更足。紧抓我区整体列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区域试点机遇,淄博师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11个项目入选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蹚出具有淄川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产业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废弃矿井综合利用焕发新动能,加快华电集团“光储氢热”一体化智慧能源基地建设,大奎山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作为中国典型案例,在巴库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行交流,打造了全国废弃矿山矿井抽水蓄能高效综合利用的“淄川模板”。利用光伏、风能、抽水蓄能三大新能源,全区新能源装机容量累计达到830兆瓦。新能源配套产业补链强链,特变电工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项目顺利推进。企业绿色体系更加完备,鲁中数据中心入选国家绿色能源先进设备名单,广通新材料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节能降碳工作稳步推进。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4%,超进度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新建汽车充电桩225个。数字经济动能牵引有力。持续实施“工赋淄川”行动,探索“产业大脑+”数实融合新模式,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3.5亿元。东华科技搭建工业企业绿色低碳服务平台,开发50种产品碳足迹数字化模型,服务企业60余家。2家企业平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6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齐鲁云商“大宗商品交易产业大脑”全市唯一入选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资源枯竭城市再创佳绩。2023年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再获优秀等次,位列67个资源枯竭城市的第4名,比去年上升3个位次,实现“三连优”。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转型取得新成绩,全年争取市级以上政策荣誉531个。

(四)要素保障显著强化,发展空间拓展调优。强化要素资源统筹配置,推动发展由依赖传统资源向平台赋能、创新驱动、政策赋能转变。坚持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完成2024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报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69.8亩,佳能科技工业减震阻尼安全系统装置智能制造项目、润驰智造年产16000台化工设备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应保尽保。摸排出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10513亩、闲置农用地10218亩。构建“1+8+X”招商机制,细化梳理8大产业全景图、现状图、目标企业库、储备项目库,加速资源嫁接,全区新引进过亿元项目56个,省外到位资金70.5亿元,其中新引进3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个。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办好第十七届百名院士专家淄博行暨淄川科技成果引进洽谈会,举办分项活动15项,20余项企业科技需求达成意向合作。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用融合,金城医药获批筹建省抗传染病药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雷帕得、金科力获批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唐骏欧铃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广通新材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家企业获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补助资金。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加力多层次人才招引,引进大学生3080人,博士8人,全职引进海外博士(后)2人。“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发力,带领143家企业到36所高校引才,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落户我区,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助力淄川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1人获得省政府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8人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坚持政策赋能,多元融资。用足用好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对上争取各级资金超18.6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6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0.2亿元,支持水利设施、文化发展、农业农村等领域项目建设。开展重点项目银企大走访活动,“金融赋能·产业突破”政银企合作签订意向协议金额800余亿元。

(五)改革开放攻坚有力,发展动力更加强劲。营商环境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推行投资项目全链条定制式审批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川速办”项目服务工作列入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营商环境创新“揭榜挂帅”试点任务,开展“项目诊疗”政策解读会、批前辅导会等50期,解决各类项目问题300余个。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深度融入黄河重大战略布局,9个项目纳入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智能工厂化香菇培育种植基地、IV类地表水排放标准提标改造工程等7个项目顺利完工。扎实开展齐鲁云商大宗商品B2B服务平台建设省际合作事项,为沿黄省市提供优质增值服务。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落实省会经济圈、济淄同城化战略部署,成功划入济南都市圈规划范围,9个工程、领域、载体列入《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对外开放活力亮点十足。大宗进口外贸平台取得新突破,淄矿物产、民生国贸实现大宗进口24.3亿元,拉动全区外贸增长33个百分点。对外招引“走出去”步伐提速,赴荷兰、俄罗斯、柬埔寨等8个国家开展境外招引活动,七河生物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达成合作。开启外事交流对外合作新模式,接待安哥拉总统等外事活动6场。

(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成色愈发鲜明。乡村振兴加力推进。“一镇一业”示范引领成效显著,昆仑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获批立项,新希望六和种猪改良等项目稳步实施,翔悦生态农业顺利通过省智慧畜牧业应用示范基地评审,生猪养殖实现规模化、智慧化。乡村振兴片区联农带农,梯次创建“琉园硒谷”“游学西河”等2个省级、5个市级、8个区级片区,累计建设食用菌菌棒等项目37个。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实施“一图两台账”核查底数和“一平台两体系”工作办法,实现村集体增收2228万元。农业品牌越擦越亮,获评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到35个,“三品一标”农产品200个,位列全市第一。乡村人才培育取得新成绩,4人入选年度齐鲁乡村之星,10人入选年度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攻坚行动,387个涉农村居达到清洁村居标准。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住宅更新步伐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个,涉及小区5个、居民2614户。推进城中村改造,申请国开行、农发行批复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7.97亿元,支持涉及9个村居的6个项目。相桥书院入选省高品质住宅。试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新增共享绿地1.12万平方米。新增改造园林绿地80公顷。增设各类健身活动设施28个。经十路东延工程、张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30公里。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聚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5天,同比增加19天。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改造柳泉、张相湖潜流湿地,湿地养护清淤3.5万平方,打造“城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综合体。开展“三河相通两库相连”引蓄水治理,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地下水综合整治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年度20个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全面开工,入选首批省级水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县。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有序推进荒山绿化和矿山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完成荒山绿化5000亩、修复废弃矿山4处、创建市级绿色矿山3处。

(七)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发展成果丰硕殷实。全区民生支出39.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5%。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获国家政策资金支持8551万元。消费提拉居民需求。组织全区27家企业参加“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销售额2.3亿元。开展线上线下各类促消费活动130余场,接待人数超过80万人次,拉动消费2.5亿元。县域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双杨镇、岭子镇2处乡镇商贸中心投入使用,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典型案例。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1.22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幅7.03%9.48%,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至1.12,为7106名贫困人员代缴居民养老保险,为8.88万人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全区养老机构达到36处,养老床位3860张,正常运营长者食堂36处,居家养老试点2处。“1269”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典型经验被国家推广,接收安置退役军人180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建成投用公办园1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180个。新建开发区双泉学校,改造提升淄博十五中学、雁阳小学等,扩增学位2280个。成功申报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试点6个。深化“连续医疗服务”机制,全区国家级、省级“名医工作站”达到21个,9家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改造提升136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健康夜市”体验活动90余场,服务群众4000余人次。获评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区胸痛中心由基层版创建为国家级标准版。文体事业更加繁荣。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投用城里社区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悦淄川·阅出彩”阅读品牌。举办“区图公开课·智慧公益课堂”“国学小课堂+妙趣DIY手工坊”系列活动98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开展区级文化惠民活动47场次,受益群众超30万余人次,“戏曲进乡村”演出501场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统筹抓好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金融防控、粮食安全、能源保供等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回顾今年以来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克服重重困难,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良好势头,这是在区委坚强领导、区人大正确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体系仍需健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新兴产业发展任务艰巨,大项目、好项目少的问题仍然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新质生产力支撑不足;民生领域尚存在短板弱项,城市建设品质与群众期盼尚有一定差距,等等。

二、202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做好2025年各项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更加聚焦聚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高水平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在推动淄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勇挑重担,争当主力。

202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精准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一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五大比拼”,吃透上级政策方向和投资领域,强化项目科学谋划、精准策划能力,全力抓好总投资12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的2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双100%”。强化国家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投资等重点项目储备申报,充分发挥上级资金在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方面的引导激励作用。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把牢产业链招商主方向,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实行“一链一规划”,用好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创新开展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力争全年新招引过亿元项目57个、省外到位资金72亿元以上。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确保用地及时纳入土地征收或成片开发方案。合理控制政府投资项目规模,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先为重点项目留足支出空间。二是以消费“焕新”推动消费升级。紧跟国家促消费政策引领,通过进乡村、进社区、进平台、进政企单位、进展会“五进”形式,促进家电、电动自行车、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搭建促消费平台载体,力争全年组织促消费活动80场。借助聊斋文化知名度,丰富文化研学、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争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7亿元。三是推动外贸提质增效。落实“淄品出海博物全球”计划,支持唐骏欧铃、吉利雷达等整车企业抢抓新能源汽车出口,引导宏路重工、唐骏重工出口矿用运输设备、改装房车。引导外贸企业拓展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RCEP国家等新兴市场。鼓励自营进口煤业务,支持民生国贸拓展铁矿、锂、电解铜等大宗商品进口业务。用好进口贴息,加快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力争202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额稳定在100亿元以上。

(二)全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一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拓展增量上下功夫,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钙基新材料、新能源3条战新产业链突破成势,着力塑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抓手,产销同向发力支持雷达新车型开拓新能源中型皮卡市场,技改持续赋能推动唐骏欧铃新能源汽车制造产线升级。积极推进淄博工业自动化产业园规范化运营,配套完善泰展机电空气悬架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基础设施。力争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产值达到80亿元,配套企业达到100家。以石灰石资源梯级利用为核心,加快打造钙基新材料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力争2025年钙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8亿元。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窗口期,由华电引领“源网荷储”多能互补、光伏和特变电工独立储能项目,形成新能源高地、智慧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引进徕博瑞全系科研医用实验动物基地、辉俊明远新材料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丰富拓展全区新兴产业链条。深化实施传统产业提质行动,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材、纺织、化工、水泥等行业改造升级。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施聊斋文化传承利用创新、A级旅游景区焕新提升,创响“聊斋故里、水韵瓷都”文旅品牌。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区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镶月湖凤凰山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等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升级。二是建设高能级产业承载平台。发挥经济开发区平台作用和开放引领效应,承接北京、深圳、济南等区域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步伐。坚持规划引领、招引先行、平台赋能、集聚发展的思路,盘活废弃工矿区,强化土地集中连片开发,深入探索市场化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推动园区“投融建管营”一体联动,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益。支持鲁维制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华科技绿色低碳服务平台建设,新培育一批国家、省级绿色平台企业。

(三)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落实碳达峰工作方案,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加快新上25万千瓦背压机组。用好废弃矿坑、矿井、荒山等资源,推进光伏等项目建设,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强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二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强化涉尘污染源巡查力度,推动PM2.5NOx协同治理。持续抓好水环境监管,实施孝妇河(淄川段)流域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在100%。有机衔接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实施,打造山区村庄污水治理“样板”。实施宝塔新能源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凯隆环境资源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等项目,推进历史遗留固废问题整治,助推“无废城市”建设。三是科技驱动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用好技改专项贷、鲁科贷、创新券、技改购置设备奖补。开展“技改诊断服务”,围绕扩大产能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实施总投资130亿元的120个工业技改项目。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力争年内新增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5个以上。推进数实融合发展,分行业引导数智化改造,完善大宗商品交易省级“产业大脑”,力争2025年培育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6个。鼓励企业联合高校攻关核心技术,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举办第十八届百名专家淄川行,构建具有淄川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推行“五即服务”,优化全链条定制式审批流程,实现企业开工“零等待”。持续实施规上规下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引导各行业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大301067亩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力度,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探索文旅、矿产、人才科技等领域公司实体化运作。二是全面落实重大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储备林等重点任务实施。加快建设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区域试点,突出“3+2+2”七大重点任务体系先行先试,抓好4家试点企业建设。对接融入济南都市圈,推动淄川主城区提质增容,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三是高质量发展镇域经济。推动各镇、街道、开发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规划建设工业集聚区,构建区域经济错位发展新优势。

(五)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品质宜居现代城镇。一是推进城市精细管理。新打造精品示范小区11个、红色物业示范点9个、红色物业示范企业7家,持续规范市场化运行管理,提升市场化公司作业质量。改善停车管理环境,新划设、共享开放区医院车位、通济街停车楼等,增设停车引导牌,有效缓解停车难题。严格落实园林绿化精细化养护标准,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攻坚城乡环境整治常态长效长治行动,实现城乡环境“生态、洁净、整齐、美丽”。二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区文化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下沉广场等年内投入使用。建立高效投融资机制,加快北工、双泉等9个村居、2793套安置房建成交付,争取松龄、洪山、主城区3个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政策支持,计划实施般阳路、松龄路、钟楼3个街道7个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提升新建商品住宅品质。三是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实施经十路东延工程、张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维修S102济青线、S510泉王线等国省道,启动口南路、太西路大修工程,完善城区城郊路网体系。加大绿色运力及新能源充换电运营项目推进力度,建设20座新能源充换电站、100个充电桩。计划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25公里。

(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更高水平的幸福淄川。聚力推动省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快公共服务均衡提质。加快争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擦亮“学在淄川”教育品牌。力争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不断完善健身基础设施。新建淄博十中综合训练馆、雁阳学校初中部,改造提升原查王小学,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和教研联盟一体化管理,扩大优质教育服务半径。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卫生院占比不低于55%。加快区医院西院区投用,力争2025年实现“一院两区”运行,争创微创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全区“中心药房”、医共体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329处村卫生室改造,加强乡村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正式创建为国家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启动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优化完善全区医养结合体系,争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开展23家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工作,完善长者食堂补助政策,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以青少年为服务主体,开设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艺术讲堂。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1500场次。二是保障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落实乡村振兴片区三级联创工作机制,涉农镇办至少新策划实施1个乡村振兴片区。实施乡村产业“强链”工程,抓好昆仑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乡村振兴片区等16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一镇一业”促进镇域农业升级。依托新希望六和提升生猪种质资源,建设畜牧业种业强区。依托“一网三联、全员共治”乡村治理模式,以片区为单位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攻坚行动成果。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用好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途径,确保脱贫对象务工就业人数保持在5700人以上。三是促进居民就业和增收。实施高质量充分就业工程,着力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开展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试点,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做好创业担保贷款、组合贷、“齐岗贷”扩面增量,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力争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四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按时准确足额发放社保待遇。关注延迟退休政策动态,适时做好政策解读和引导工作。加强基层医保工作站点建设,扎实推进经办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化建设,实现更多事项免申即享、一件事集成办、网上办、电话办。五是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守牢粮食、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等安全底线。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配齐配强应急物资装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深化打击电诈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做好法治建设、民主党派、宗教信仰、退役军人、慈善助残、妇孺孩童等各项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位代表,202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决心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代表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干字当头、求真务实,在推动淄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唯旗是夺、奋勇争先,努力实现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