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淄川区2022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整体推进情况
索引号: 11370302MB2858318T/2022-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12-16 发布机构: 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淄川区2022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整体推进情况

发布日期:2022-12-16
  • 字号:
  • |
  • 打印

淄川区2022年全国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整体推进情况

 

2022年以来,淄川区以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区为主线,先后出台《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强化学校内涵管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深入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学在淄川”教育品牌,加快建设鲁中教育名城。2022年4月,淄川区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一、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扩容

目前,投资1.2亿元的新建曜华小学、投资3000余万元的开发区中心小学改扩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7000余万元的新建双泉小学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投资1000余万元的雁阳小学食堂已投入使用、泳游馆即将完工。为全区学校安装精品录播教室30间,智慧黑板330套。实施教育城域宽带网升级改造工程,按需扩大学校出口带宽,总带宽实现扩容10倍,网络总出口带宽不低于万兆。学校通过光纤直连运营商,通过运营商机房汇聚实现局校高速互联的教育专网,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二、教育改革持续深化

(一)试点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印发《淄川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分学前、小学、初中三个学段,组建7个教育集团。开展一长多校、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干部教师资源交流、财务工作各自独立的办学集团试点。通过“强校带弱校”“强校带新校”,发挥品牌效应,借鉴管理经验,共享强校资源,实现集团内弱校快速发展、集团间竞争提升的良好发展格局。加快探索集团间、集团内考核评价模式,完善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在全区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

(二)全面加强全环境育人试点工作。制定《实施全环境育人强化学生美德教育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实施方案》,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制定全环境育人实施方案,推动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印发《淄川区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全员育人实施成长导师制度的工作方案》,召开推进实施现场会议,积极推广“1+N”学生人生导师制度,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分别组织开展高中、初中全环境育人论坛,交流思想认识,相互借鉴学习。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美德资源建设行动,全面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三)积极推进强镇筑基试点工作。加强昆仑、双杨、洪山、寨里镇驻地学校办学条件、学校文化、教育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小规模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全面提高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四)稳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治理工作。落实挂包推进责任,制订区政府推进方案、一校一案,细化治理方案。金城中学、育英双语实验学校转公、梓童山武术学校纳入体育运动类学校治理任务全部完成,积极协调推进育才中学、淄博外国语实验学校、淄博瀚文学校的治理工作。目前,全区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治理工作已全部完成,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占比为0。

三、教育内涵发展提质提速

(一)持续落实“双减”政策。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进一步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水平,修订学校章程,完善学校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扎实推进五项管理,规范学校课程开设、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二是扎实推进校内减负工作。通过网络研修、专题培训等方式做好学校校长、校干、教师教育理念提升、轮训工作,全面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新要求、新内容,切实抓好五项管理改革、作业革命、考试改革。三是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实施课后服务提升工作,推进“5+2”课后服务全覆盖,全区中小学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城区学生参与率达到92%左右,乡镇学生参与率达到80%左右,实现有需求学生的全覆盖。积极推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超市”建设,累计开发科学素养类、体育素养类、艺术素养类、信息技术素养类、国防教育类5大类、60多种课后服务课程供学生选择。遴选有学校服务经验、资质优良的第三方9家,补充学校课后服务专业力量不足、内容不丰富问题。山东教育卫视、中央电视台新闻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对我区课后服务新闻进行多次刊发、转载。四是全面规范学校作业管理。出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作业管理的通知》,全面推进作业教研制度实施,优化作业设计,推进作业清单,加强学生课外作业监管。

(二)强化教育科研引领推进国家级教学成果“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改进与实践,抓好成果转化赋能,凝练本土化教学成果,2项科研成果获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个单位入选省首批基础教育教研基地,1个案例获评省乡村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三)全面推进淄川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一是投资7万余元,提升家庭教育中心条件建设。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10名,组建家庭教育讲师队伍,现有省级讲师团1人,市级12人,区级30人,志愿者队伍20人。二是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利用开学第一课、教育开放月、学生毕业前等契机,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科学做好学生入学适应、升学前学习指导,提升平时科学家教水平。积极和社区共建家庭教育指导,首期讲座在颐泽社区举行,社会反响非常好。今年以来,全区共组织家庭教育报告会61场,参与家长达2.8万余人;开展家长大讲堂65场,参与家长达1.8万余人;开展线上家庭讲座20场,参与家长5万余人次。家长进课堂人数达1.9万余人,家长听课数达6400余节,邀请2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进校园,教育开放效果良好。三是全面开展“大家访”活动全区共实施入户家访近2万户,线上家访2.3万余户,参与教师达3600余人,全区家校沟通和共建共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一)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新招聘中小学新教师92名。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81名,聘用部属、省属公费师范生9名,校园招聘新教师2名。根据全区学校生源变化情况,组织86名教师交流轮岗,师资结构更加优化。

(二)实施青年干部赋能培育工程。面向系统内35周岁以下、参加教育工作满3年的青年教师,选拔出50名高素质青年管理人才,进行集中培训。按照“一专多能,多岗锻炼”的原则,设置实习管理岗位,提升管理能力。同时,在暑假期间分批次组织到局机关挂职锻炼。通过多岗位锻炼,为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储备一批优秀青年干部人才。

(三)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建成淄川区教师发展中心,先后实施青年干部赋能培育工程、“三名”建设工程人选高级研修班等培训活动,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加快形成。1名优秀班主任入选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2个团队入选市首批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1名教师入选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1人通过省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考核4人获淄博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61人获淄博市教学能手。

五、重点突破初见成效

(一)探索均衡编班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及模式。实施“校长三年目标”评价办法,扭转校长升学率唯一标准的思想认识。制定淄川区教学基本规范和评价办法,转变教师重“优”不培“差”理念。改革教育评价,探索实施学校动态分类评价、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初中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构建“一体化分段分类动态”的评价机制。严控班级班额,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丰富社团建设,实现学生个性多元化发展。逐步探索形成了评价引领、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多元发展保障的均衡分班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全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学习质量全面提升,在连续两次全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中淄川区中小学检测成绩均位于全国前列,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中小学评价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双减工作1个案例在教育部推广、3个案例在全省推广。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有效途径及模式。以打造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1+3+N”特色应用模式为突破,创新网络教研模式的“1”,利用三个课堂教学模式之“3”带动“N”种交互式教学系统特色应用模式的发展,拓展教育路径,创新教育形态,促进五育并举,实现全环境育育人。“1+3+N”交互式教学模式,以创新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为目的,建构出能够适应多课型、多样态、多场景的应用模式,丰富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的应用生态,架构出简单、简便、简洁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全环境育人提供有效实施路径,丰富了全环境育人的生态,搭建了适合于交互式在线教学的特色课程体系。进一步梳理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课程门类,为德育课程、家校课程等特色找到更加广阔的教育路径,使全环境育人落实到课堂、下沉至家庭,解决了教育不均衡、师资不均衡的问题。

(三)完善科学调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水平的有效办法。分学段、学科组织教研团队,加强对各学科优化作业设计内容、设计类型和学校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规范落实各学科作业的设计、发布、完成、反馈、评价、管理等措施,优化各学科作业设计内容,探索实施学科主任负责制、“全区—学段—学校—学科”督查机制,丰富各学科作业设计类型,优化作业多元化评价,规范细化具体要求,强化学校作业指导与批改反馈,将作业管理纳入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作业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方面转变,对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