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淄川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索引号: 11370302MB2858318T/2022-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12-16 发布机构: 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淄川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2022-12-16
  • 字号:
  • |
  • 打印

淄川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淄川区位于淄博市中部,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61.42万。全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8所,其中小学41所,初中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义务教育段在校学生48858人,其中小学28141人,初中20717人。全区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教职工4506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166人,初中专任教师2200人。

淄川区2014年12月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几年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规定指标未出现不达标现象,小学、初中差异系数也未超过0.6、0.5的标准。对照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标准,淄川区自测7项资源配置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分别低于0.50、0.45。2016年和2018年,淄川区两次接受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艺术、数学、体育科目学生学业水平均达到Ш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多年来,淄川区教育系统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严重违法违纪违规事件,未发生“校闹”、社会舆论关注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淄川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一)夯实政府主体责任,教育发展优先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布局规划,着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先后制定《淄博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9-2030年)淄川区专项》和《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考虑辖区未来人口增长趋势、学校服务半径、现有教育资源配置实际,结合区域空间规划,统筹学校规划建设,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二是加快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重点工程。总投资2.3亿元,先后实施新建改扩建城区东北部小学、淄川实验中学教学楼、淄川二中综合楼、杨寨中学综合楼等项目,升级改造淄川区北关小学、淄博第十五中学、龙泉中学等,共计40个项目。实施塑胶场地全覆盖工程。投资3000万元,实施塑胶运动场地全覆盖工程,全区中小学运动场地全部完成改造提升。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工程。投资1.2亿元完成曜华小学新建项目,新增学位1035个。投资6000万元,完成开发区中心小学一期改扩建工程,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学校二期扩容奠定基础。实施仪器设备更新工程。投资2400余万元,更新学校仪器设备,全区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均达到国家标准;投资80余万元,安装学校图书管理系统50套,全区校园图书室实现联网管理;投资241万元,为19处中小学配备可升降标准单人单桌课桌凳,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投资5000余万元,安装触控一体机、智慧黑板等设备1230余台,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设备209套,精品录播教室30间;累计投资350余万元,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资源信息总量100万余条,开通教育空间12万余个,教师和学生注册人数达100%,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全区所有学校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42所学校正在创建“淄博市智慧校园”。三是建立协调保障机制,着力推动优质均衡发展。2017年12月,淄川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立联合集中办公制度,实行财政、发改、教育、住建等8部门集中办公,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凝聚创建工作合力。建立挂包督导机制和周工作调度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建立督查推进机制,由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牵头,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师资队伍更加优化。一是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在核定编制总量内,统筹分配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优先保障义教段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重点优化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2019年分两批共招录新教师189名,分配至乡镇学校117人,2020年招录新教师242名,分配至乡镇学校61人,2021年招录新教师169名,分配至乡镇学校38人,2022年招录新教师221名,分配至乡镇学校80人,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紧缺、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二是强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组建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联盟,推行农村年轻教师到城区跟岗学习制度,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均衡配置城乡和校际间区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资源,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组织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换和交流,提升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教研制度,完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层级培养机制,切实加强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建立岗前集中培训机制。实施“三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建立校干后备人才库,开展对口订单式培养。各级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最美教师、乡村优秀青年教师、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名师梯次化培养、示范性引领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年来,共培养各类市级以上名师近200名,区级名师300余名。

(三)强化内涵精细管理,教育质量加快提升。一是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持续优化教育治理体系。71处中小学均已制定学校章程,构建起以章程为引领、三年发展规划促落实、权限清单保运行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二是坚持“五育并举”,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探索为引领,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共创建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2处、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3处、市级德育品牌7个,主持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组织参与研学旅行近8万人,共建省级研学旅行基地2处,市级10处,省级研学旅行课程1个,市级课程5个,“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成功举办山东省“德融数理 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推进会。深化探索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小学“素养课堂”、初中“生动有趣”课堂、高中“能力课堂”,实施区域一体化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观察量化评价,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规程,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刚性管理,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扎实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家庭指导,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开展全区中小学生“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五项体育联赛,建立区校班三级竞赛机制。着力加强美育熏陶,建立多学科融合美育机制,形成“大美育”发展格局。建设学校高水平艺术社团,保障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术特长。打造淄川特质美育品牌,常态化办好中小学生“小星星”艺术节、“歌满校园·放飞希望”班级合唱节和课堂器乐节,多层级艺术展示舞台全力搭建,学生素养展示平台更加丰富。先后获省优秀组织奖5个、突出贡献奖1个、优秀创作奖2个、一等奖20个,省级创新课题结题1项,省级美育特色学校1处,市级优秀组织奖8个、特等奖2个、突出贡献奖24个、一等奖144个,市级创新课题结题1项,市级美育实验学校9个、美育特色学校5个。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建立“课程、清单、基地、研学”“四位一体”推进体系,扎实开展“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路径。目前,全区已建立中小学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63处,建设市劳动教育示范校10处,获评省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案例1个。三是充分发挥教体融合优势,实施差异教育,“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在代表全市最高水平的市运会上,淄川区蝉联综合成绩和青少年组总分“五连冠”;全区现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3所,全国校园冰雪特色学校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1所,省特色高中3所。特别是淄博十中排球队代表市及省参加各级比赛,共获得省以上冠军38个,先后有517名队员被省以上专业队及清华、复旦等名校录取。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淄川区所有18项监测指标连续两次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并在全省基础教育重大改革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大校额学校。对策: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合理调整招生区域,均衡生源入学分配。二是新建雁阳小学、曜华小学相继投入使用,新建双泉小学主体已经完工,进一步扩增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生源分流等化解大校额。

2.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对策:严格按照省定标准完善设施配备,确保各类校舍、功能室和运动场馆充分满足教需求。

3.学校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策: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度巩固情况监测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通过实施五项管理改革、作业革命、考试改革、“强课提质”工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等综合举措,促进学校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