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2023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情况
索引号: 11370302MB2858318T/2024-5424192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1-15 发布机构: 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3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情况

发布日期:2024-01-15
  • 字号:
  • |
  • 打印

一、实施“三大工程”,打造高质量教育品牌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研科研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则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今年以来,淄川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核心地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实施“强课提质、强研促教、强师优教”三大工程,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教研指导,抓实教师发展,全力打造“学在淄川”教育品牌,淄川教育“风景这边独好”。

强课提质 锚定质量提升的新目标

“淄川区强化教育质量意识,立足双减,以课改带教改提质量,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努力打造生动有趣教学范式,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终有所成。”淄川区教研室主任蔡立新如是说。

淄川区立足“双新”背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做实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研,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技术赋能,探索技术与教学融合,深化区域一体化教学研究;坚持教学相长,强化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推进跨学科、大单元教学改革和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构建生动有趣课堂范式,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实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改教”,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一年来,全区遴选强课提质学科教研基地68个、专家指导团队36个,组织召开学科研讨会270余次、参与教师11000余人次。3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5人获省优质课二等奖;31人获市优质课一等奖,60人获市优质课二等奖;7人获省级优课,117人获市级优课;7人获全市中小学实验说课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2人获全市优化作业评选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

强研促教 当好质量提升的推动者

“教研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学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桥梁和纽带。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研指导引领、辐射带动、评价促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淄川中学党委书记王明胜对教研做出高度评价。

淄川区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抓手,选优配齐专兼职教研员队伍,落实教研员任期制管理,实现“优进优出”,激发教研活力;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力,完善学科发展共同体建设,壮大教育质量提升的“头部力量”;强化区域教研管理、教育集团和区域联盟引领互动,推进教研转型,实现教研引领深度化、校本管理主体化、评价反馈及时化;组建教研科研共同体,发挥教学视导、蹲点调研、项目带动、课题引领,有效解决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推动教学教研改革创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年来,小学组织开展教学视导,听评课1640余节,与教师座谈800余次,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听评课600余节,评课指导300余次,测评学生9600余人次;初中开展常规视导和学业备考专项视导,参加集体备课130余次,听评课1250余节,与教师、学生交流2100余人次;高三蹲点调研跟听课1300余节,参与集体教研420余次,高考质量稳中有升再创新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稳居全市前列。

强师优教 敢当教师发展的引路人

“双新背景下,学校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学生作业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在淄川区校长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上,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校长徐莉红立足学校实际,以“双新”达标课堂力促教育教学变革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淄川区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暑期领导干部理论读书会、中小学校干论坛等活动,提升全区学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岗位履职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学校管理专家型队伍;鼓励、支持校干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优化教师层级培养,健全“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机制,强化名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作室引领工程、班主任“领航工作室”工程、青年教师素养赋能工程,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年来,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淄川区先后组织中小学校干、青年干部赋能工程人选、三名工程人选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参训人数1200余人次;组织参加了义务教育新课标教研员系列培训、2023年全省普通高中校长全员培训、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研修学习等活动。有2人获评齐鲁名师,23人获评淄博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25人入选新一期淄博市三名工程人选,21人入选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和校长培训专家库,4名教师入选齐鲁名师名班主任工程人选,6个教师团队被认定为淄博市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2名教师入选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1人获评淄博市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5人获评淄博市优秀思政课教师,89人被评为淄川区学科带头人。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民生领域群众的最大关切。淄川区将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永恒主题,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优化强课提质行动,抓实‘课堂、教研、教师’三个关键要素的内涵建设,聚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打造‘学在淄川’品牌,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红军如是说。

二、以改革创新促优质均衡  打造乡村教育振兴样板

近年来,淄川区坚持以改革创新促教育优质均衡,不断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工作为引领,打造乡村教育振兴样板。“推进初中学生兴趣指数评价改革”获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淄川区将实施强镇筑基行动纳入党委政府高品质民生项目”典型案例被省教育厅宣传推广;蓼坞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龙泉中学被评定为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规范学校。

培根筑基 持续提升办学条件

实施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工程。投资9299.6万元,涵盖学校24所、项目39个,按照“布局合理、发展均衡、设施完善”的原则,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致力实现全域“学有优教”发展目标。

实施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重点工程。总投资3.5亿元,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和升级改造项目共计40个,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进程,建设现代化教育新高地。

实施塑胶场地全覆盖工程。全区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全部完成改造提升,改变了乡村学校土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为师生和周边百姓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优质的硬件条件。

实施仪器设备更新工程。投资2900余万元,更新学校仪器设备,安装学校图书管理系统,更新12000余套可调式课桌凳,全区所有农村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均达到国家标准,校园图书室实现联网管理,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

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投资5400余万元,安装触控一体机、智慧黑板等教学设备1100余台,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资源信息总量90余万条,开通教育空间12余万个;建设升级教育专网,更新教师办公电脑3000余台。全区所有学校完成数字化校园创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加快形成。

扩优提质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稳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增项目。新建杜坡山幼儿园,改扩建开发区中心小学,配建雁阳小学食堂、游泳馆,提升改造农村幼儿园4所;全面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以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龙头,分学段、分类别组建教育集团9个,覆盖全区9个镇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发挥城区优质资源带动和共享作用,推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将6处中心校合并为2处,撤并农村小规模小学8处,积极探索集约化管理模式,打造镇域教育办学品牌;深入推进强镇筑基试点工作,昆仑镇和双杨镇被认定为省级强镇筑基试点镇。

深入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活力。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改革,根据生源特点、学校规模等因素,将全区中小学分为不同组别,制定不同发展目标,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动态分类评价体系,扎实推进教师分级聘任改革、学校绩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激发乡村学校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全面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区推广全员学生成长导师制,积极打造全场域育人环境,18名学生获市区新时代好少年,选树近1000余名德智体美劳优异表现的美德少年典型,建成17处市级研学旅行基地,8所学校获淄博市劳动教育示范校,11所学校获淄博市首批温馨校园,18处学校创建为淄川区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示范学校。

探索建立“三维四环两路一中心”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成立淄川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立服务站点132个,2023年以来组织专家讲座10场次,开展公益讲座160场次,家庭教育覆盖所有乡村学校。

强师固本 统筹优化师资配置

创新机制,推进教师队伍培养。依托淄博师专成立淄川区教师发展中心,实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梯队培养工程,建立“常态化培训、跟踪式指导、综合性服务”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教师队伍活力显著增强。1名优秀班主任入选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6个团队入选市首批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2名教师入选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

完善乡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在核定编制总量内,统筹分配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优先保障义教段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重点优化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近五年来新招聘教师安置到乡村教学比例超70%,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紧缺、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

强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023年组织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轮换和交流45人,均衡配置城乡和校际间区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资源,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提升乡村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组建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联盟,推行农村年轻教师到城区跟岗学习制度,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深入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计划,积极开展支教帮扶、名师送教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鼓励引导城区教师到农村及边远学校支教、走教,今年以来共安排支教10人,跟岗学习100人次,送教100节次,城乡开展大教研150科次。

三、创新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3年,淄川区把发展青少年艺体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坚持以学校体育、艺术“2+1”为总抓手,不断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突破,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区教体局先后荣获省级优秀组织奖1项,市级优秀组织奖6项,市级突出贡献奖2项;淄博市首届跳绳联赛团体总分一等奖;班级合唱案例入选《中国教育报》优秀美育创新案例,经验做法被省教育厅宣传推广。

转变观念,创新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三年行动计划。

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重点任务,立足淄川区实际,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实施计划(2023-2025年)》,聚力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六大行动、十六条措施”,构建完善新时代学校美育“五大体系、十六项任务”。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教育功能,明确学校体育工作“十个转变”,以“行政+教研”一体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课堂渗透+社团先行+分段实施”学校艺术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学校体育、美育发展新格局。

面向全体,创新活动平台,着力打造学校体育美育发展新样态。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新课标,坚持“以美为魂,化育全员,以艺为本,提升素养”艺术育人理念,立足体育、美育课堂主渠道,坚持面向全体、面向人人,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出发点,将体育、美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建立校园体育、美育文化建设新路径。依托“学校体育联赛”“最美大课间”“优秀体育、艺术社团”“小星星艺术节”、“班级合唱节”“电钢琴普及教学”等平台,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美育特色项目基础上,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区域内体育、美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定期评估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学校体育、美育建设质量,着力打造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发展新样态。2023年,2所学校被评委山东省最美大课间一等奖,2所学校荣获全市首届跳绳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5项社团被评为“淄博市优秀学生体育社团”。

完善体系,创新竞赛机制,着力打造学校体育、美育竞赛品牌。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机制,开齐开足开好体育、美育课程,深入实施体育、美育传统特色学校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传统特色学校帮带作用,以点带面,持续赋能项目特色发展;科学指导学校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团队建设,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参与青少年体育、艺术人才培养,逐步形成小学起步、初中发展、高中成才的相互衔接、梯次递进学校体育、美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2023年,建立常态化“九大体育联赛”机制,第26届小星星艺术节、第7届班级合唱节成功举办;1所学校被推荐认定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9项作品荣获淄博市“百灵艺术节”一等奖,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学校体育、美育活动品牌加快形成。

2024年,区教体局将全面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加快特色学校建设,持续推进全区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