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淄博市淄川中学 2020-2023年自主发展三年规划
索引号: 11370302MB2858318T/2023-5379786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8-04 发布机构: 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淄博市淄川中学 2020-2023年自主发展三年规划

发布日期:2023-08-04
  • 字号:
  • |
  • 打印

淄博市淄川中学

2020-2023年自主发展三年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学校改革,凝心聚力,积极求索,实现发展新目标,开创发展新局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淄川中学建成为向上、向善、惟真、惟美的现代高中。

第二部分  学校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淄博市淄川中学创办于1977年,位于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故里——淄博市淄川区将军路中段,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学校占地260亩,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完善,生活及文体活动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431人,78个高中教学班,21个初中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多人。近年来,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志勤”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各方面工作稳步持续推进,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山东省田径、橄榄球专项特色高中、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淄博市文明校园等60多项荣誉称号。

二、发展优势

(一)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学校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定了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管理制度。在“统一领导、全程管理、级部负责、分权赋职”的管理机制下,重视纵横层次的协调性,强化各处室、教研组、班教组的全局意识,全员意识、民主意识,干部岗位职责清晰,形成了学校的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体现了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管理走向。

(二)师资队伍专业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有力,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师德建设放在教职工队伍建设首位,实施“专家引领、名师带动”培养策略,搭建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各层面成长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三)活动育人效果显著。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课堂主渠道,为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广阔舞台,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诗歌节、读书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全面开花,成立了书法、绘画、健美操、朗诵、航模、扎染、动漫、创客等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办学理念

(一) 校训:尚德 励志 明理 笃行。

将“尚德”列为首位,体现了我校的“成人成才,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励志,就是引导和激励我校师生追求远大理想,发扬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树立愈挫弥坚的坚定信念。明理:即明事理,明情理、明哲理、明法理、明道理,做到学理精通、事理明了。强调我校师生在为人处事上要有鲜明的是非原则,在学术和学业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支持学校发展建设上要有可贵的大局意识。体现师生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明辨是非,通情达理。“笃行”即坚定地付诸行动,使目标得以实现。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笃行”既反映了我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也体现了我校广大师生员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志向变成坚定实际行动的决心。

(二)办学理念:志存高远 勤达未来。在传承淄川中学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基础上,秉承“尚德 励志 明理 笃行”校训精神,在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实施核心理念为“志存高远、勤达未来”的志勤教育。所谓“志勤教育”是指学校整体架构志勤文化,打造志勤教师团队,培养志勤学子,引领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规划科学的学习成长路径,通过勤奋拼搏,厚植爱国情怀,塑造完美人格,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崇高理想所进行的教育。志勤教育的核心理念为“志存高远、勤达未来”。“志”指的是志向、志气,“勤”指的是勤奋、勤劳。《尚书·周官》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之语揭示了立志而用勤是成功与成才的两个基本品性。

四、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方面。新高考形势下,由于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出现部分学科教师明显不足和部分学科教师富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不同年级,各学科的教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教师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另外学科的教师却出现过剩现象。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50岁以上教师比重较大,部分教师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有待增强,缺少名师的引领,没有形成良好的队伍梯次。

二)生源质量方面。招收的学生集中在全区1300名-2500名这个区间,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内驱动力,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仍需加强。

(三)办学条件方面。学校基础设施老化,校园内道路老化,公共区域地面破损严重,校园绿化亟待升级改造,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功能室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

办学目标:把淄川中学建设成为在淄博市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环境美、校风好、特色明、质量高的现代高中。

育人目标:培养立志高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色建设:架构学生升学“立交桥”。

发展策略:德育塑造人格,学科推动发展,活动引领成长,艺体彰显特色,环境涵养气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总体目标

以学校发展愿景为指引,努力践行“尚德、励志、明理、笃行”校训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优质发展;以“志存高远,勤达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坚持内涵提升与品牌建设相结合,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良性发展。通过全校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教师专业化培养为着力点,打造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型教师群体;以生态课堂构建为增长点,深化新课程改革;使教育教学质量跃居全市同类型学校前列水平。

二、各学年度工作目标

(一)2020-2021学年:一是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规范党建常规工作,实施“四个一工程”,启动“川中红”党建特色品牌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堂,入脑入心。二是以教促教,精心打造骨干教师队伍。顶层设计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规划,全力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实施老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策略。积极学习先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启动备课组、班级组特色建设。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各项优质课、公开课、一师一优课比赛等业务技能评比活动。三是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教学质量提升核心,紧盯新高考改革方向,突出抓好高三毕业班工作;强化高二学习氛围,探索适合学生自身实际的高考路径;优化完善高一选课走班实施方案,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向常规管理要效益,提升集体备课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题数量和申报层级,提升教科研水平。四是着力抓好2018级毕业班工作。推进分层分类教学,对春考生、艺体生分类施教,校委会成员挂包高三毕业班、挂包重点生、边缘生,做好三轮复习、成绩分析会议。做到达特殊类型分数线人数稳中有升,继续提高本科上线率。五是构建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理顺学生发展指导管理体系,配齐指导教师,落实指导任务,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档案,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加强与社会联系,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六凝聚家校合力,实现有效教学。完善三级家委会建设,整合家长资源,推进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家校共育活动。七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修改完善学校章程,修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推进学校校务公开常态化。八是开展专项教育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群面发展。在开展常规德育活动的基础上,侧重组织劳动教育、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系列专项活动,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诗歌节、读书节、班主任节、传统节日、毕业课程等系列化、常态化、创新化。九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信息话说平。安装高中78个班级电子化班牌,优化校园一卡通功能,方便学生与家长的及时联系沟通,宿舍归寝考勤智能化,实现班级管理可视化,推进班级文化信息化。十是实施校园环境改造工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成西办公楼教学区改造、南操场升级改造、学校东区铺装绿化提升,完成变压器更换、教室及公寓空调安装工程。十一是推进文明创建共建工作。继续争创省级文明校园。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加强与社区、环卫中心、农村商业银行等部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擦亮“馨溪”志愿者品牌。十二是优化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理顺干部管理体系,组织管理干部竞聘上岗,加大青年干部的培养力度,架构老中青管理干部梯次,激发活力和发展内驱力,为学校发展提供队伍保障。十三是推进艺体教学和各项比赛成绩提升。改革艺体教学和比赛活动管理体系,加强日常训练管理,强化淄博市十八届运动会牵头项目备战训练,确保完成夺金任务。积极参加省市区小星星艺术节、百灵艺术节等艺术比赛活动,力争在奖项上实现新突破。十四是架构志勤教育体系。在传承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基础上架构“志存高远 勤达未来”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体系,实施“志勤教育”。以打造“勤而廉”班子、“勤而细”管理团队、“勤而谨”教师、“勤而思”学生、“勤而优”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将“志勤教育”落实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和师生中去,架构起具有淄川中学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2021-2022学年: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党建促提升。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突出政治性和实效性,深化“川中红”党建品牌,树立党员先进典型,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二是加强名师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修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建设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明晰的职业规划、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协作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和班主任团队。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强化常规管理,推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优质课评选。组织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四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迈上新台阶。邀请专家到校做生涯规划报告,创新形式,引领学生做好生涯规划。五是丰富校园艺体活动。继续做大做强田径、橄榄球、男女篮球、足球项目。守正创新,丰厚艺术节、读书节、诗歌节、体育节等活动载体。六是强化学生管理,推动学生工作新发展。做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生成长管理档案和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七是深化教师千分制考核方案。完善基于新高考和工作绩效的考核奖惩管理制度、师德考核管理办法和教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八是深化推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水平。探索建立家校共育学校,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企业,感知社会。九是推进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创设优良育人环境。丰富志勤办学理念,打造校园景观文化、道路文化、广场文化、班级、宿舍文化。十是积极推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助推学校长足发展。完成教室、宿舍空调安装,推进校园西区院落、绿化升级提升,开工改造校园北操场,完成一个级部智慧黑板改造工程。

(三)2022-2023学年:一是在提升教学质量上有新突破。加强毕业班备考工作,科学备考,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师生内驱学习动力,加强命题研究,追踪高考前沿信息,组织好分析会,对不同类型考生采取有的放矢新措施。二是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新突破。通过学习培训、评优树先、榜样引领、读书沙龙、课堂教学比武、作业设计、命题比赛、讲述身边同事的故事等多种形式,加快教师成长步伐。三是加强学习型教师群体的培养。针对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现状,加强教师对教学常规管理和专业发展的认同感,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具有“一专多能型”教学能力的教师,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德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为重点的身心健康教育,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主题的励志教育;开展以爱父母、爱家乡、爱母校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对德育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年级,形成分层次、系列化教育的实施方案。五是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建设。开展家访、教育开放月、周末大讲堂、家庭教育讲座,密切家校沟通,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推进“家长教师”进课堂工作。构建家校同心同向、齐心协力的共育新机制。引导家委会委员行使好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学校工作更加健康持续发展。六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做好高中课程三年一体化设计,进一步明确必修、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厘清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促进与校本课程的融合,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规划和有序实施。七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依托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两次德育教研活动,通过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途径,积极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精细化工作水平。完善班主任和班级考核细则,落实好对班主任和班级的量化绩效考核。加快培养年轻班主任。八是进一步健全教职工激励评价机制。以积分制为基础对教学过程、教学成绩进行科学评价,在师德师风、教学成绩、教学常规、学生评教、家长评价等诸多方面加大考核评价力度,突出实绩导向,深化绩效考核,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九是后勤管理更加规范化。做好食堂管理工作。修改完善校产管理和维护维修管理办法,规范各类外包程序,严格落实招标审计,规范财务支出,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管理,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安全和食堂、超市运作的监管监督,全力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十是群竞并举,促进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形成“群竞并举”的体育工作发展新局面。进一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加大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力度,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加强对田径队、橄榄球队、足球队的管理。十一是固本强基,扎实做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配齐配强党建工作人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第四部分  重点任务

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核心,围绕构建学校全面育人体系、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构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发展、构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完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养机制、优化学校管理机制、推进学校家校共育建设、凝练学校办学特色、智慧校园建设、新课程新高考和育人方式改革政策研究等事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领域,按照项目化要求,确定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学年度目标和整体规划,逐年推进。

一、党建工作

(一)目标

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提升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打造“川中红”党建特色品牌, 积极争创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工作品牌示范校,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认真学习,加强思想引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深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常态化,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党支部和每位党员教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中形成比学习、讲奉献、求质量的良好风气,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争做“四有”好老师,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工作氛围。

2.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党建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切实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定期研究党建工作,落实各方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3.认真落实党内基本制度,抓好党建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党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全面推行“5+X”党员集中活动日、党支部“主题党日”制度,积极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途径办法,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感染力。

严格按照“五有”标准,充实党建文化,规范提升党员活动室建设水平,确保党组织活动有阵地,活动开展经常化。加强组织建设,配强党务干部,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党务工作水平,规范落实专兼职党务工作者政治经济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在落实工作和为民服务的实践中践行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组织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建特色党支部、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先锋创建、党员奉献日、认领微心愿、走访帮扶等方式,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关爱困难群体工作。

5.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淄川区发展党员工作暂行规定》要求,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大力实施“把党员培养成名优教师,把名优教师培养成共产党员”的“双培”工程,落实发展党员的工作任务,加大对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发展力度,不断为党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6.打造“川中红”党建特色品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准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实施“四个一工程”,打造“川中红”党建特色品牌。“一课”:每名党员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党员示范课,发挥党员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一队”:以淄川中学“馨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为骨干,亮明党员身份,开展志愿服务。“一校”:开好中学生党校,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和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精品”: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一支部一精品”创建活动,将支部亮点工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以提炼宣传,坚持“以小见大”,不断丰富“党建+”工作模式,形成本支部的党建“精品”。

7.争创全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工作品牌示范校。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打造党建品牌,提升工作内涵,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为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提质增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力争三年内创建为山东省 “一校一品”党建工作品牌示范校。

二、完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养机制

(一)目标

以打造“志勤”教师团队为目标,构建一套适合高考改革、促进我校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形成一支“勤而细”的管理团队、“勤而谨”的教师团队;加大名师、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不断壮大骨干教师团队,力争在正高级教师、专家型教师培养上实现突破。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全面实施“教师专业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指导全体教师科学制定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以教研组为单位,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校本培训方案,以校本培训为重点,提升师德修养和教师专业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立起来”,加强教师参与各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做好服务。

2.打造“勤而细”管理团队和“勤而谨”骨干教师团队。完善管理干部定期学习交流研讨制度,探索管理干部轮岗锻炼方式,加快管理干部多岗位历练。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依托,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完善名师培养工程方案,重点做好培养对象的遴选、培训和管理,确定一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打造3-5个名师工作室,通过推行名师公开课、示范课,强化名师读书、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为名师成长压担子,增动力,添活力,在工作过程中铸就名师。

3.推行“名师导师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推行“名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在师资培养上的引领作用,选拔一批师德好、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有上进心的优秀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薪火相传,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延续下去,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举办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技能展示活动,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在校内校外展示、锻炼的平台和机会。

4.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师工作激励评价和专业发展奖励机制。通过对教师的行为规范、常规管理、检查考核等内容为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做到职责分明、分层把关、民主管理,规范学校课堂教学。

三、构建学校全面育人体系

(一)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课程育人。开发《每天晚新闻》等新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养心铸魂;构架书法、美术、篆刻、陶艺等体现中华元素的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构建舞蹈、航模、经典诵读、数学探究等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2.文化育人。弘扬传统,结合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播传统文化,利用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庆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并利用好班级文化墙、黑板报、校训石、广播站、宣传栏、LED屏等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开展班级名、校园路名征集活动,让学生在命名过程中实现“自我熔铸”。

3.活动育人。研究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在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中切实加强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常态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以及开展团日和节庆日、纪念日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交通指挥、慰问孤寡老人、社区清洁卫生、“学雷锋”活动月、法治进社区等,让学生感悟责任、学会担当。

4.管理育人。加强学校德育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班主任成长规律,搭建“班主任--优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德育专家”的德育队伍五级成长平台。实行全员育人,全员管理,每名教职工都要关注和服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恰当、自觉、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凝聚成一股持久的、强大的育人合力。

5.实践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淄川生态环境考察等考察探究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业余党校和高中生生涯规划等职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最大限度地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以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协同育人。按照习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继续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教讲师团、家委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建设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课堂。

四、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一)目标

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全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建设科学高效、选择性、有层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思路,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完善各学科组的课程建设纲要,系统规划选修课程建设,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合理规划“6选3”学科,统筹安排学科教师,突显学科特色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开展新课程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规划与开发、组织与选课走班教学理论研究与策划,提高实施、评价与管理的能力。建设一支课程意识强,具有能创新、肯钻研的高水平的课程管理团队。

2.积极适应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精神与要求,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整合开发。推进特色示范教研组创建活动,完善优化各学科组的课程建设纲要,加强学科教研团队建设,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突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制订并执行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运行新课程理念下的选课走班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校课程管理与选课走班的运行机制与制度中的优势并反思其不足,使学校课程管理与走班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立选课走班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分部、备课组、班级、教师等考核奖励办法。

4.研究学校课程修习安排,合理规划“6选3”学科。变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践必修课程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教学,并建立落实教学班管理制度;实施学生学业质量双班主任责任制。

5.推进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全过程的支持服务系统与评价诊断平台,突显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学业诊断功能;建设高效合理的选课系统,使学校教学管理数字化、系统化、便捷化。

6.结合新的课程方案立足校本,着力于三类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结合学校及学生发展目标,探索校本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构建合理、多元的课程体系。

五、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一)目标

研究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要求,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依据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要求,探索构建“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社团课程、德育课程。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成立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完成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建立相应的学校课程开发、评估、实施制度。

2.做好学生公民素养提升教育。在全校广泛开展公民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四个自信”。充分利用校本教材《现代公民教育读本》和公民教育视频讲座,在高一开设公民教育课。普及学生公民知识,增强学生公民意识,提升学生公民素养。

3.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以打造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德育为目标,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坚持德育创新,实现德育活动精品化、课程化。做好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和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4.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舞台。重点做好科技创新社团,陶艺社、泥塑社、国学社、爱V视线、动漫社等社团课程开发。在学校现有师资难以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上,由学校纳入预算购买特色课程资源和课程服务。

5.遴选我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成绩较为突出的3个左右的优势学科,在外出学习、培训交流、购买图书、参加比赛等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重点打造优势学科团队。

六、构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一)目标

在新高考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自主、优质、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状况的根本性改变。进一步创新常规教学管理方式,建立符合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主动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进一步明确以突出学校育人特色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目标,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组合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四组合”的魅力课堂。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德育美育渗透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科特色。

3.抓好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

4.重建课堂知识结构。要真正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课堂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恰当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5.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要高效,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备课必须充分,“备学生”要落实到位,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6.完善课堂评价体系。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实现高校课堂的有效途径。

七、新课程新高考和育人方式改革政策研究

(一)目标

建立学校新课程新高考和育人方式改革的研究机制,构建纵向分层级、横向讲联系的政策学习研究框架,落实研究任务对口分解,落实阶段性研究学习交流,落实校本化研究成果转化的综合评价。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制定研究制度, 构建研究机制。成立学校新课程新高考和育人方式改革政策研究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制定《淄川中学新课程新高考和育人方式改革政策研究实施方案》,规划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构建纵横立体化研究网络,发挥校级处室(教导处、政教处、团委)的横向联合优势,推进校级处室与级部、教研组、备课组、班级教育组的纵向联系。认真落实“请进来”,积极引进校外资源,积极主动“走出去”,开拓视野,扩大交流。

2.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任务驱动。全面梳理近期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条到位”的原则, 将思政教育、新教材、新高考、现代学校管理等政策解读任务“点面结合”分解到对应牵头部门,各部门“点线结合”自上而下落细落实研究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条分缕析,全面排查目前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加强研究交流,促进成果转化。发挥深入交流的作用。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实施期中交流、期末汇报的方式,共享心得,碰撞思维。发挥评价引导的作用。实施工作创新评价,对政策研究成果校本化转化成效显著的处室和个人,落实奖励措施。

八、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发展

(一)目标

秉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理念,完善教科研机制,强化教科研管理,突出教科研引导,做大教科研团队,做强教科研课题,以教育科研促进课堂教学改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构建科研网络。形成校长领导科研、分管校长主抓科研、教科研室管理科研、教师人人搞科研的教科研格局,构建起教科研室—课题组—教师三级科研网络。

2.营造科研氛围。鼓励、引导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日常的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著书立说、申报课题,实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科研兴校方略。 

3.强化科研管理。充实管理人员,夯实部门责任,教科研室全面负责科研课题的管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方法的培训等,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规范教师的科研流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4.突出科研引导。立足“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突出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方面的引导作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全面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做大科研团队。目前我校直接参与课题研究教师130人,课题研究参与率34%。未来三年,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科研模式,积极发动更多教师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立足学科教学,开展课题研究,达到全校各教研组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做大科研团队,实现教研组向科研组转变,使更多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

6.做强科研课题。我校目前有在研课题18个,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14个。2020—2021年度,力争有3个市级以上课题结题,3个区级课题结题。全力做好结题课题的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扩大在市、区内影响力。未来三年,继续加大课题申报指导力度,力争各级课题数量突破20个,并在课题层次上有所提升。

7.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淄川中学教科研量化管理办法》、《淄川中学校本课题管理条例》,出台《淄川中学教科研奖励办法》,突出对科研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重视科研成果的评价与转化。把教育科研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九、构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一)目标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自主发展的品质,促进学生潜质的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获得步入下一阶段学习、生活与工作的能力,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强化师资配备。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配备、管理和培训工作。为每个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生涯规划导师,并在高中时期内保持稳定,逐步建立以班主任、心理教师为主体,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定期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导师进行专业指导。

2.自我认知指导。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接待家长来访、电话或信息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本人及家庭情况,注重家庭背景和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的相关分析,有针对性地组织挂包教师与结对学生、家长间的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优点缺点等,正确看待个体差异,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学业选修指导。要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新高考改革政策,指导学生了解高中课程设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要求,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科学安排课程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挖掘学习潜能,提前做好规划准备。大力推进家校共育,组织开展家长讲座或校友讲座,通过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或校友走进课堂,介绍相关职业发展情况。深入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工作,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定期为高中学生作大学专业选择辅导报告。

4.职业行业体验。积极拓展校外渠道,加强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社会组织联系协作,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职业行业,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了解不同职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过程、行业前景、工作任务和社会责任,了解自身职业倾向,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5.专业报考指导。依托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对学生发展进行诊断评估,了解学生职业发展倾向。要发挥好心理教师的作用,做好学生个别咨询,帮助学生解决生涯规划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指导学生了解高等院校专业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情况,了解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兴趣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确定选考科目和专业志愿。

十、推进学校家校共育建设

(一)目标

通过健全三级家委会、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访等措施,密切家校沟通,提升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更好的发挥家长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全面构建家校同心同向、齐心协力的共育新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各级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建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家校沟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支持的基本原则,逐步构建起全校整体设计、以级部为单位实施、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家庭教育实施体系,促进家校共育系统化、信息化、常态化,形成家校共育的新局面。

1.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增强家庭教育本领。指导家长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合力推进家校共育。明确家长的家庭教育职责和任务,强化家校沟通,达成家校共识,形成家校合力,支持和引导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断深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3.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在健全三级家委会组织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家委会规范有效、经常性的开展工作,引导家委会委员行使好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学校工作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4.建好线上和线下两类家长学校。线上家长学校主要包括校园网专门板块和家长学校公众微信号,设置“网上培训”、“家教论坛”、“亲子园地”、“心理导航”、“专题活动”等栏目,定期为家长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月报》等材料,分享家长教育心得,以此形成家长学校作为家长常态化教育和家校沟通的有效平台。按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发布《家长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建好线下家长学校,做到有教室、有标识、有章程、有制度、有计划、有资源、有讲师、有活动、有考核、有表彰、有成效。

5.推进“家长教师”进课堂工作。“家长教师”进课堂是家校共育、充分开发家长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由不少是其所从事行业的骨干、能手,有着学校教师所不具备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对学生拓展知识、认识社会、了解行业特点、确立发展志向等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挖掘、选择、指导,建立一支家长教师队伍,邀请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到校上课,有效的利用好家长教育资源。

6.建设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以本校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为骨干,适当吸收专家学者、优秀家长、社会机构专业人员,组建我校家庭教育讲师团队;积极创造条件,为讲师团队培训、学习提供机会,增强科学授课能力;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优质课、典型案例、微课评优等活动,并推荐优秀教师、优秀课例参加更高一级评选。将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

7.加强科研引领。成立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建立以热爱家庭教育研究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专业研究团队,加强家校共育机制、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专题研讨,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年度课题申请,通过科研引领,不断提高学校家校共育水平。

十一、智慧校园建设

(一)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深度融合,统筹规划、应用驱动,模式探索、开放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提升我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智脑结合、物联感知、数据分析、按需推送”的立体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 统筹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在逐步实现校园网万兆核心、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覆盖主要办公教学场所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校园网络出口扩容提速,探索构建互联网、校园广播电视网、校园安防网、物联网等多网融合的智能物联网络。

2. 推进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在已经实现多媒体交互设备覆盖教室的基础上,逐步升级建设智慧黑板、电子班牌、智慧照明等,打造智慧教室。融合标准化考点系统、校园安防系统,打造智能安防系统。通过建设校园电视台、升级校园IP广播系统,搭建文化育人新阵地。通过升级校园一卡通系统,满足校园内食堂就餐、超市购物、日常饮水、宿舍考勤、家校联系等各种需求,实现校园学习生活一卡通,打造家校共育新平台。

3. 构建服务师生发展的智能化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建设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支撑教学科研、资源应用、家校沟通的数字化平台,更好服务教师、学生、家长。

4. 打造安全高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在配备防火墙、统一上网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测评工作,力争达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第二级要求。

5.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应用培训管理办法,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和绩效评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深度融合。

6.融合创新,特色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创客教育人才优势,建设高标准创客实验室,积极开展电子绘画、3D打印、航模、陶艺、扎染等STEAM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十二、改善办学条件

(一)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使我校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使目前学校内配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校园环境建设达到全区一类标准。健全后勤管理制度,提升后勤服务标准,后勤保障更加规范、高效。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对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分清轻重缓急,分年度列出更新、添置计划,并将其列入学校经费预算重点项目。

2.做好学生公寓、教学楼及食堂制作间防盗窗安装,做好西办公楼教室的设施配备和墙面粉刷、教学楼储物间的统一整修、楼顶避雷设施和墙面伸缩缝工程,分步推进教室及学生公寓空调安装工程、校园南操场塑胶面翻新升级工程和体育设施器械规划配置,实施校园绿化硬化铺装工程和校园道路沥青化工程,分批更换课桌凳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工程,确保基础性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3.建立完善后勤服务职责、业务标准、工作程序及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档案资料,实现后勤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过渡。

届时,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能较好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校园环境建设达到全区一类标准;后勤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师生满意度能达到90%以上。

十三、优化学校管理机制

(一)目标

以优化的学校管理机制,通过对学校内部各种要素的组织设计与安排,明确教育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实现预期的结果。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立足“志勤”核心,确立先进办学理念。在传承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架构“志存高远 勤达未来”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文化体系,实施志勤教育,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的“志勤”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入到师生心中。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优化管理机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 立足“责任”核心,创新学校行政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校,践行规范化管理。对《淄川中学教职工考核方案》、《淄川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案》、《淄川中学专业技术岗位推荐评审方案》、《淄川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管理效能。 优化学校管理干部的梯队建设。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做到职责分明高效运行,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机制,使干部岗位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立足“安全”核心,建立校园“网格化”管理机制。借鉴网格化管理的社会治理手段,将其引入学校管理,对全校现有的安全、卫生、纪律、设施设备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使层级属地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有效联动,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促进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为师生营造一个文明整洁、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学习环境。 

十四、凝练学校办学特色

(一)目标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积极创设学生多元发展的环境,立德树人,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个性绽放的校本课程,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

(二)解决措施与实施路径

1.创建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学生自主管理类、社团活动类、活动承办类、校外实践类、节日类等各类校本课程。开设管弦乐、聊斋俚曲、健美操、舞蹈等专业辅导社团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开设课本剧表演、演讲课、辩论社等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和表演能力。开设书法、动漫、陶艺、扎染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开设无人机、微电影、3D打印等课程,让学生发展和发现自己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立足“学生”核心,打造和谐高效课堂,构建川中“立交桥”升学模式。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坚持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重点,以选科走班为节点,引导教师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体现国家意志、家长期望、教育规律、学生素养、教师敬业五个维度上构建以提升教学成绩为中心圆,文化课、春考、艺术、体育为四翼支撑的立交桥模式。开设日语教学班,由专职日语教师任教,为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展翅翱翔的舞台。

3.实施魅力德育,创建青春校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健全德育组织机构;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全方位创建德育基地建设。开展丰富的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德育素养。开展学时事践行动教育,推行新闻联播进课堂活动,开展与时俱进的活动,开启学生追求人生理想的大门。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教育资源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经典诵读等活动,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弘扬和培养伟大民族精神,感受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操。全面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在当前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代公民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公民教育;高一依托《现代公民教育》课程的专题辅导课录像,全面开设公民教育课,高二、高三通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公民知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创建青春校园。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党支部和每位党员教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中形成比学习、讲奉献、求质量的良好风气,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工作氛围。

二、组织保障

成立淄博市淄川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领导小组每学期根据规划分解目标,统一领导;副组长负责实施;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团委、级部等处室部门具体落实;实现全员参与。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积极推进学校各项规划、制度的全面落实,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制度保障

健全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学校把师生的合理需求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每个制度都从师生需要的立场思考问题,商量对策,进一步修改教职工考核方案、专业技术岗位推荐评审方案等,激励教师成长、成才、进步、提高,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完善的师生评价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保障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物质保障

学校将校园的路面铺装、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的特色化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让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适应学生的发展,力争适应建设未来学校的发展要求。

学校将积极争取资金并合理配置资源,经费向教育教学倾斜,向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服务空间倾斜,向特色项目倾斜。学校将加强科学预算和项目论证,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