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在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新学期具体工作计划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校德育工作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行为养成教育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定期召开班主任论坛,通过优秀班主任传授经验、答疑解惑,带动班主任队伍更好发展。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
在践行“双减”之路上,倡导以生为本、构建灵动绿色的生动课堂。在“三研一磨”的教学模式下,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名师示范课为先导,定期开展校干示范课、名优教师示范课、常规课堂教学展示课、新教师同课异构、观摩研讨课、每人一节公开课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反思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同时提质增效,让课后服务做“加法”,让“延时”育“特长”,让“延时”变“培趣”。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好教学德育工作,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定期进行座谈,力争创造实验小学松龄路分校新佳绩。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
继续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切实推进“双减”工作的实施,科学调整学生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严格规范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以减少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让学校教育回归公益属性,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
四、坚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养提升
新学期,依托学校教研组,继续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层级培养,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激发教育教学活力,把“如何提高高效教学质量”作为学科教研活动主题,以校、区、市各级培训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拒绝形式大于内容的旧观念、旧思想,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学习业务、探究教学、相互交流,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五、坚持打造平安校园
以“1530安全教育机制”为基础,继续完善落实“定岗定人定时定责”四定方案,严格防范潜在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同时重视健康教育,加强新冠肺炎以及其他各类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和宣传工作,用心配合防疫站做好麻疹、腮腺炎、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同时对学校附近小摊点进行治理,禁止学生购买零食,消除安全隐患。
六、坚持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内涵
结合教师读书工程,要积极研究学校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提炼学校文化精粹,塑造和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借助 “七级阅读”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文化墙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等,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全校师生树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的意识,在学校中形成一种读书的文化氛围。严格执行学校确定的读书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学校定期召开师生“读书”交流活动。
七、坚持匠心宣传,打造学校品牌
学校宣传依托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抖音号及各级各类媒体,借助“学校、学生、教师、家长、节日”五大板块开启特色宣传,力争使实验小学松龄路分校更好融入社会,为人民的教育服务。
学校篇-召开新学期工作部署会,集体教研谋发展,团队建设促提升,科学防疫保平安,学校统一汇总全面综合性报道开学准备情况,满怀激情启新程,踔厉奋发向未来;
学生篇-我与学校共成长,声动校园—音你精彩-学生才艺展示,声动校园-数你精彩-我来讲数学,声动校园-语众不同-语文朗读,声动校园-英你精彩-我来说英语;
教师篇-铸魂强技,匠心育才-优秀教师展播系列,深耕课堂助成长-各种课堂展示,新教师培养系列,春日共研,向阳而生系列,班主任经验交流系列;创设家长篇-我的家教好故事,家校联合、家长课堂、培养孩子习惯、情绪处理、如何向孩子表达爱传递爱;
各种重要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重要节气(如清明)和校园重大活动主题系列(读书节系列:启动仪式,怎么读,亲子共读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读书成果系列展示),借助学校宣传的大舞台及时反映宣传学校亮点,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传播学校声音、讲好学校故事。
在新的起点上,我校教育工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