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70302MB2858318T/2022-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9-30 发布机构: 淄川区教育和体育局

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09-30
  • 字号:
  • |
  • 打印

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年-2023年)

一、学校基本情况

淄川区杨寨中心小学位于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西首。学校有五个年级,49个教学班,1990名学生。学校总建筑面积21241.19平方米,有在校教职工127名。

二、学校三年规划目标

(一)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

1.要在不断完善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走内涵建设和发展之路。学校内涵中精神文化的开发尤为重要,学校精神的培养与形成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要通过学校精神去凝聚全体师生的精神动力,以此推动学校的发展。

2.针对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基础,构建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教学结构、现代化教师素质,营造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

3.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课改理念,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将课改真正落到实处。

4.以学校文化为引领,创办特色学校,使学校成为具有杨小特色、区内一流、市级水平的农村学校。

(二)办学目标

从学校实际出发,形成一种“爱心育人、培养习惯”的文化氛围,把学校办成具有杨小特色、区内一流、市级水平的农村品牌学校,促进杨寨中心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育人目标

培养心中有爱、行中有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三、具体目标与措施

(一)学校管理

指导思想: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文关怀。把“爱心教育育爱心、培养习惯为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切入点,全面实行生本教育。

措施:

1.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教学、德育、课程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文件,使学校管理制度化。

2.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

3.建设和谐的平安校园

学生安全工作重于一切,学校将从学生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

(二)班子建设

工作目标:

建设一支和谐力、凝聚力、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争当学者型领导,争当创新型领导,争当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

措施:

1.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4本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

2.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

3.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参与“教研、听课、调研”等,并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

(三)教师队伍建设

工作目标:

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具有爱心、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

措施:

1.立足校本培训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主要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

基础性培训:安排如新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和教育论文撰写等内容。

发展性培训:根据不同层次教师提供不同辅导,安排外出参观学习、专题报告、开展教育科研及网络研修等,尤其是通过校际之间学科、学术交流。

2.加强教研组研修。

以教研组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发挥教研组作用,逐步形成教研组研修制度,合作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一条以教研组建设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通过“课例研讨”、“公开观摩”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创造展示机会

开放课堂,落实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让每位老师不仅开放自己的课堂接受观摩与学习,也有机会进入他人课堂观摩学习。使学校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

逐步形成校内公开教学制度。每学期组织开展教研课、示范课、汇报课、评优课、向家长展示课等活动。

4.启动“青年教师赋能工程”

制定“青年教师赋能工程计划”,教师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在学习、实践研究中不断提高。

(1)教师个人阅读计划。学校要求教师制订阅读计划,开展教师阅读活动。

(2)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计划。引领教师研究学校发展和学科教学问题,从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3)教师个人生涯设计计划。教师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订行动方案。

(四)德育创新

具体目标:

1.构建新时期德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加强德育评价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2.努力贯彻“爱心树人,习惯成人”的学校德育理念。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活泼、聪明、向上。

3.形成多方参与的大德育网络,多方形成合力,与家庭、社区联合打造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

措施:

1.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网络,确立由校长、德育分管领导组成的德育决策机构,建立德育工作小组的德育操作机制,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

2.加强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组织班主任学习、研究,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水平。

3.围绕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良好行为的养成。

4.丰富少先队活动,发挥少先队员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效能。

5.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体系,心理教师人员落实、心理教育课程落实、心理辅导场地落实,建立心理教育档案,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

6.依托村居社区,开发、建设好学校德育基地,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

7.完善构建“家长委员会”制度,发展、拓展家委会作用,研究学习型家庭建设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局面,最大限度取得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效果。

(五)教学改革

具体目标:

1.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呵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问”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灵”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措施:

1.狠抓常规,建章立制

规范备课、上课(提问、板书)、作业、质量监控等教学管理流程,制订各个教学基本环节的相应质量要求,明确相应的定量定性指标。每月一次检查老师的备课本、作业本,发现经验及时帮助提升、推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提出整改措施。

(1)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充分地认识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充分性;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学过程的协调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性;教学结果的有效性。制定好课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2)积极发挥作业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上的重要作用

设计丰富的作业形式,积极发挥并拓展作业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促进作用。可以考虑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制作作业和表演作业的结合。

(3)强化质量分析在常规管理中的作用

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分层的质量分析,发现教学质量问题与任课教师共同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听课,并采取进一步措施,要求在教研组内加强对这些教师的课例分析,寻找对策,并进行后续的质量监控。

2.聚焦课堂,优化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促进专业的自我更新

以各教研组为主要阵地,组织教师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自我更新,自我重建。在学习的基础上,每位教师积极、自觉地开展日常的研究性的教学实践,即主动和充分关注实践中新教育理念的综合渗透、研究实践和反思重建。

(2)开展推门听课和跟踪听课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3)改善教师教学策略

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设计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合一的角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单一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与体验、探究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单一个体学习方式,转为个体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变教师们的埋头苦干为抬头巧干。

3.多元评价,体验成功。

探索多元评价方式,设计有助于对学生作全面有效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实施过程来进一步拓展评价的内容和完善评价的指标体系。

(六)教科研管理

指导思想:

1.把教育科研当作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教科研理清办学思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使学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稳步发展。

2.教育科研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以科研的目光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科研工作。以研究性态度开展教改工作,推动学校课程改革。

3.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探索符合学校情况的校本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使学校涌现出更多骨干教师、科研型教师。

(七)提升信息化水平

具体目标:

1.扩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范围与工作力度,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创设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信息环境,加速教师发展进程;建设现代化校园管理环境,提升工作水平与管理效率。

3.建成现代化学校。

措施:

1.提倡教师上课自制课件或下载课件教学,中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0学时。

2.进一步建设学校网站,使之成为学校对外交流展示的窗口,为家庭、社会与学校互相沟通提供良好的平台。

3.实现管理网络化、资源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平台。

(八)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目标: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致力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健康向上的学校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措施:

1. 加强教室文化的建设,装饰美观大方,校园内的座右铭、格言等名言警句要言简意赅,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2. 将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纳入班主任目标管理体系,引导班级参与学校文化建设。

  (九)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打造幸福校园。

1.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设置一些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散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营造浓厚的积极心理暗示。经常性创设一些载体,将校园文化内化为师生自觉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日常言行。

2.创设“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幸福校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去掉“师道尊严”的架子,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挖掘和张扬学生内心中积极的因素,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阳光少年。

3.组织“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枯燥单一的校园生活,是当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表面看似乎牺牲了孩子学习的时间,实质却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实现“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业成就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幸福感的高低,学有所成则师生幸福感均得到较大的满足。

 (十)重视科技教育

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加大投入,学校购置科技活动器材,设立专门科技活动室,专人负责,定时活动。采用小实验、小论文、小发明、小创作、小设想等多种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师生的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

(十一)加强学校特色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特色建设机制及各项制度,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编写校本课程,把足球学校特色教育向内涵发展,积淀成学校的文化,从而引领学校和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工会、教代会制度建设,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障措施:定期听取教师意见、关心教师工作学习、民主评议干部、办学群策群议,深化校务公开制,定期召开教代会,建立完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体系。

2.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给每一位青年教师提供成材机会,关心每一位教师成长,下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层次分明、学科覆盖均匀的骨干教师。建立系列骨干教师激励制。

3.关心教职员工,让教职工以校为家,以校为荣,体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感受职业幸福。

4.创设和谐平等的心理环境,营造互助互学的人际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大力弘扬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工作做实、做好,做细,师生、生生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健康向上,积极奋进。

五、实施步骤

一年奠基——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制订三年规划。建立各项制度,重点包括学校管理规范、校本研修制度、考勤制度、教职工奖惩制度、骨干教师命名考核办法等基础目标管理制。

二年拓展——扎实运行,调整提高。

重点向内涵建设、有效研修、形成校本特色等方面发展。

三年成效——体现成效,酝酿发展。

重点在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培养、学校文化的形成上再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