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淄川区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打算 | ||
---|---|---|---|
索引号: | 11370302MB2866625W/2022-5225732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2-02-10 | 发布机构: | 淄川区农业农村局 |
淄川区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
及明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主题,围绕着持续提高农业产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的目标,统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淄川区农业农村局为隶属区政府的正科级行政单位,加挂淄川区乡村振兴局、淄川区畜牧兽医局牌子。下设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农业机械事业服务中心和畜牧渔业服务中心3个正科级事业单位。我局(含局所属事业单位)现有在职人员150人,其中行政人员16人,参公人员35人,事业人员99人。
主要职能:负责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三农”工作重大问题;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农业投资管理等。
二、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情况
1. 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稳步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20万亩以上,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82万吨,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产丰收,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区生猪存栏8.1万头左右,能繁母猪1.2万头;家禽存栏110万只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15%左右,其中,蛋鸡存栏46万只,禽蛋产量近9000吨;全区肉类总产量近2万吨,肉蛋奶供应充足,生猪及猪肉产品价格平稳。扎实推进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20年度4.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1年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
2. 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以“富硒淄川·健康之源”为主题,推行品牌、标准、质量、包装、宣传“五统一”,初步拥有富硒农产品40余种,富硒农产品产值达到8亿元。快速培育产业联合体、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355家,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713人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活动70余次、400人次左右,建立了80余名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着力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园区得到较快发展,实施农业和文旅重点项目58个、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0家,带动农民增收10.3亿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顺利通过省专家组复审,创建七河花菇、久润富硒、俊岭农业、河东生态等13家市级“百企建百园”农业产业园,形成接续有力、发展快速的园区创建机制。全力推进总投资35.85亿元、年度总投资10.24亿元的14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如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强化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建设,完成2020年度总投资1565.9万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验收;启动2021年度总投资595.277万仓储保鲜项目,建设4座通风库和机械冷库,总库容2600吨。不断壮大品牌农业发展,全区拥有省市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35个,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20家,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97个,淄川“农字号”“土字号”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3. 数字农业农村经济全面起势。出台《关于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十条政策》,加大政策激励,吸引工商资本上山下乡,近五年来,全区工商资本在农业农村领域累计投入45亿元。全面融入全市规划布局,2021年全市安排30个数字应用场景,我区俊岭农业、黛青山等4个被纳入。积极搭建农业大数据中心,目前获批国家地方政府专项债1400万元,正在选址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依托“七河香菇智慧智能化菌棒工厂”,辐射带动年度投资6.78亿元俊岭农业、黛青山、新希望等一批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实际完成8.78亿元投资,形成集科技农业、智慧农业于一体的数字农业集群。加快推进太河香菇小镇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110亩,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建设香菇大棚73个,已上菇40个。不断完善智慧金融支农助农机制体制,借助“鲁农担”开展担保服务,率先启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对涉农经营主体“精准画像”,实现金融、企业、农户无缝衔接、无感授信,截至目前,累计担保户数555户,累计担保金额33627万元。5月17日全国首单信贷直通车业务80万元落户我区。加快推进龙泉智慧小镇和10个智慧村居建设,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开展达标创建、逐村提升行动,全区376个涉农村居全部达标,创建示范村78个。累计清理农村“三大堆”3.8万余处,整修厕所660个,整理村庄立面30.3万余平方米,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1.7万余处,清理村内沟渠800余公里,清理残垣断壁1900余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度全区创建省级示范村4个,建设项目11个,完成投资500余万元,已通过省市验收。2021年全区申报创建省级示范村4个,已完成实施方案上报审批工作,正在进行招投标。完成2019年、2020年度“绿满乡村”收尾工作,全区2020年度栽植各类乔灌木140.56万株,绿床、地被等17.45万平方,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
5.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各项管理制度,持续净化农资市场。目前全区共有农药经营单位43家,农药生产单位2家,截至目前,完成种子备案25个品种125个批次,农药备案22个品种108个批次。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制度,全区共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65411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1570.18吨。率加大节水节肥控药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农药、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与2016底相比,化肥使用减少2.7%,农药使用减少10.6%。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全区所有“三品一标”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在98%以上。通过采取秸秆机械化还田、青贮等措施,全区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控制畜牧养殖规模与全区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以上。
6. 农村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深化。率先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353个村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07444本,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平台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速各类资源要素向“三农”聚合。截至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6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44%。深化拓展“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试点,目前4个区级试点村揭牌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和土地、旅游、劳务、置业等股份合作社19个,首批共策划重点项目20个,其中年底分红支撑项目7个,实现集体增收61万,村民将实现首次分红,人均100元以上。在区级试点基础上,13个镇级试点全面启动,年底前全部组建股份合作社并成立理事会,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各种形式的村企共建、多村联合模式,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制约
1. 区位地理条件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淄川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耕地以旱地、山地为主,人均面积不足半亩,产业规模化发展空间不足,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生态资源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2.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除七河生物属行业领军型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经营初级产品,规模小、辐射力弱、带动能力差,精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品牌多而杂,但影响力不够,缺乏像沂源苹果那样家喻户晓、市场广知的产品。
3. 富民增收成效不足。乡村产业重在富民增收,但我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与村集体、村民没有建立规范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既影响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又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稳定隐患。
4. 农业信息数据融合不畅。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农业物联网、智能装备等刚刚投建,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互联互通不顺畅。
5. 农村各类人才缺乏。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许多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不愿回乡,导致乡村人才匮乏,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
6. 农业农村发展资金不足。近年来我区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建设方面的投入,但财政投入投入还是不够。特别是我区山区库区村达到200多个,占到涉农村居的一半,村级实际可支配财力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
四、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打算
2022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将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牢固树立产业强区、生态兴区、作风立区的战略自觉,答好富强淄川、美丽淄川、幸福淄川、实干淄川四张答卷,奋力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点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两个方面,高点谋划,统筹推进,绘就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川画卷。
1. 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以“零容忍”的态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抗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稳定在5万吨以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持畜牧生产稳中有增势头,重点抓好新希望六和年出栏15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推进,加快加大生猪生产及供应。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推进太河香菇小镇建成投产增效,引领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2.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坚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发展香菇、小米、软籽石榴、中草药等优质特色农业,年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00个。打响用好“富硒淄川”区域公用品牌,年内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种类达到40个以上,带动形成产值8亿元以上,让富硒成为淄川农业的“金招牌”。抓好总投资31.4亿元的凤凰山田园综合体等18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久润、俊岭等一批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特色农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让园区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阵地”。
3.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用足用活“农十条”政策措施,从土地、金融、品牌、销售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更多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着力加快培育产业联合体、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完善“户建场、场入社、社联企、企接市”利益联结模式,新增合作社50家,带动小农户1万户,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新希望六合集团,加快布局饲料、屠宰、肉食品加工等全产业链条发展,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区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4. 着力搭建新型发展平台。坚持平台发展思路,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展会论坛、品牌培育等一系列平台,助推农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产业强镇等建设,推动园区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工商资本进入企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休闲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经营、社会效益互惠共赢。全区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25家,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保持在20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先行区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赋能农业,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稳步推广数字应用场景建设成功经验和案例,加快俊岭田园综合体、太河智慧香菇小镇等2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建设,当好全市数字农业的“排头兵”。
5. 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攻坚行动,加强旱厕改造与管理,搞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年内全区示范村达到30%以上,推动村庄由一时美向持久美、一处美向全域美嬗变,全力打造“生态、洁净、整齐、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精品示范引领,抓好“岭上云天”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建设,推进龙泉镇全域美丽乡村创建,年内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全力打造“点上有风情、线上有风景、面上有风光、美丽乡村全覆盖”的农村新景象。同时积极探索“乡村经营”发展新模式,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结合,促进三产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淄川样板。
6.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持续用好改革创新招,围绕破解产业振兴难题,从金融等领域、从富硒等产业,逐一制定改革推进方案,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现代农业组织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产销一体、链条分工、共建共享、互惠共赢六位一体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和产业带动架构,激活现代生产要素。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进“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深化扩面,全面完成4个区级、13个镇级试点村改革,年内再推开一批试点村全面铺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抓好涉农资金统筹改革,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发挥鲁农担、“农十条”政策激励作用,推动金融、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激发“三农”发展活力。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技术人才队伍。
淄川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