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
标题: 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索引号: 11370302MB2857817W/2023-5334465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2-09 发布机构: 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

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2023-02-09
  • 字号:
  • |
  • 打印

2022年,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五大思维”,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深化文化赋能,推进文旅产业有效突破,加快建设特色文化旅游高地,奋力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亮点

(一)打造精品特色旅游,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1. 强化文旅产品提质增效。省内首个野奢探险度假民宿——潭溪山清川上崖壁洞穴酒店开门纳客,其先进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理念,成为引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淄川区现已形成太河镇峨庄片区、幸福片区,西河镇张庄片区,昆仑镇牛记庵片区,洪山镇土峪片区5个民宿产业集聚区,“齐长城宿集”品牌不断凝结夯实。全市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在淄川成功召开。潭溪山景区获评2022年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太河镇永泉村、纱帽村、西河镇苗峪村、洪山镇蒲家村、昆仑镇北山寺村入选全省第三批景区化村庄;太河镇鲁子峪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东东峪村朱全祥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2. 文旅重点项目实施稳步推进。淄川区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将文旅产业定位为全区“431”产业发展体系中的“1”,并成立文旅产业突破工作指挥部,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切实保障文旅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022年,我区列入市重点文旅项目共10个,完成投资额12.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128.15%。其中,淄川齐艾健康文产园项目,以创建鲁中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为目标,建成一期中草药博物馆、康养医养中心、艾草特色中医诊所、3万平方米艾草加工仓储车间及配套加工设施。川鹰食品品味之旅创意文化园项目,立足挖掘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和技艺传承,深挖食品文创品牌价值,获评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3. 塑造淄川旅游品牌新形象。一是策划旅游主题活动。以重大节假日、事件为契机,策划新春游、迎冬奥等活动;同时推出牛记庵古村落摄影短视频大赛、中国齐艾文化节、齐山“73节”、东庄烧烤啤酒节、红叶节等相关旅游活动;参加“好客山东游品荟”活动。二是提升网络平台运营水平。推进淄川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打造智慧管理服务,游客服务平台、集散交易平台、综合监管平台系统搭建均已完成,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试运行;利用“淄川文化旅游”微信平台发布聊斋文化、山水生态、陶风琉韵、高端民宿、红色传承、古村落等内容的旅游攻略180篇。

(二)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 积极布局文化阵地建设。全年建成城市书房2家、阅读书吧5家,提升50个“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50个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示范点。对全区13个乡镇446个村居千余名基层文化管理员进行公共文化管理服务培训。龙泉镇、南韩村分别荣获“淄博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淄博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称号。

2. 大力组织“书香淄川”阅读活动。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我爱阅读打卡100天”活动中,淄川区连续第三年全国区县排名前十。全市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岭子镇宋家庄村农家书屋荣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单位。

3. 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完成送戏下乡446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260余场,“文化惠民生、电影进万家”城市公益电影放映60场。率先推出“淄川文化云”网播文艺大讲堂网络直播,先后开展声乐、书画、舞蹈、聊斋俚曲等专题直播课堂,在线学员累计点击量20余万次。组织举办第十七届社区广场文化艺术节、第十六届老年艺术节、抗疫文艺作品线上展演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累计受众达14.6万余人次。

(三)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守正创新

1. 立体保护带动非遗交流传播。在2022“山东手造·优选100”遴选活动中,振华玻璃、齐缘堂铁壶、国瓷陶艺、张广庆内画、汉青陶瓷等5家单位从全省2162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兆霞陶瓷、常宗林篆刻、李梓源刻瓷等3家单位获活动提名,数量居全市之首。振华玻璃、兆霞陶瓷、张广庆内画院3家单位成功申请好客山东联名款文创和旅游商品。不断加强博物馆策展能力,联合西泠印社在杭州西湖举办“孤山仰止”——西泠先贤遗墨淄砚铭刻展。认定《淄博陶瓷烧制技艺》等10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入选淄川区第一批非遗工坊名单。

2. 筑牢历史文化遗存安全底线。公孙遗址保护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成功调整,即精准科学的保护了文物遗址,也为淄川城区规划发展腾挪了发展空间,有效促进了全区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共赢发展,为我区乃至全市今后的遗址类文物保护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截至12月中旬共上报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项目68个,完成勘探59个,总勘探面积35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项目1个。渭一窑址被省文旅厅列入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太河镇罗圈村被省文旅厅批复为红色特色文化村。完成沈润故居2号院东屋、大窎桥民俗建筑群西宅区、齐长城监控平台保护、罗圈村八路军医院(三期)、张至发墓5处文物保护工程;完成淄川博物馆馆藏146件瓷器修复;开展公孙墓地壁画保护修复项目及淄川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设置齐长城巡查员43名,利用齐长城巡护APP进行文物巡查。

(四)文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再结硕果

1.开展文化市场执法检查和“扫黄打非”工作。2022年通过开展“清源”“净网”等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900余家,出动执法人员3620人次,立案29件(包括14件文物案件),罚款90万元。责令1家网吧停业整顿,没收非法出版物1120余册(盘),协调公安部门处置网络有害信息4260余条。淄川区图书馆被授予“第六批全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荣誉称号。

2. 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以案代训等途径,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在今年全市第四届综合执法技能竞赛中,淄川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获得团体一等奖,2个团体单项奖,包揽个人全能一、二、三等奖,2名同志入选市代表队参加全省比赛。应用平台执法检查和办案率达到100%,应用移动执法系统对文化场所检查的比例达到80%以上,“文旅通”APP在线率达到100%。

二、2023年工作谋划

2023年,区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以聊斋文化为龙头,以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文化赋能和旅游富民三年行动,打造以山水生态、陶琉文化、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为代表的四大高品质文旅产业链,积极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高地。

1.立足文化引领,持续推进聊斋文化创新开发。深入挖掘聊斋文化,打造聊斋品牌的淄川城市文化符号。融合鬼谷子、黉山、德日建筑群等历史名人、文化遗迹、典故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聊斋文化旅游区等项目为载体,深化与景域驴妈妈、山水盛典等知名文旅公司合作。加快高标准推进聊斋园及蒲家庄保护性开发建设。策划实施柳泉先生邀您“游淄川·话聊斋”系列活动,适时举办中国聊斋学高端论坛、聊斋文化大讲堂,支持中国聊斋学会高端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淄川。

2.立足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谋划重点项目1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个,即汉青陶瓷文化创意园二期项目、齐长城清川上野奢探险度假营项目、“太河里”文旅商贸综合体项目、下端士村艺术家之家及周边环境提升综合体项目;续建项目6个,即摘星山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淄川健康文化产业园项目、黛青山富硒石榴文创园项目、潭溪山景区配套工程提升改造项目、淄川区聊斋文化旅游区提升改造项目、华糖酥点文创园项目。总投资35.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2亿元。

3.立足精品打造,持续推进产业集群协作发展。以潭溪山、齐山为龙头牵引,打造东南部山区“生态山水·休闲度假”传统观光旅游产业链;以汉青陶瓷、领尚琉璃、川鹰酿造、龙泉铁壶等为代表,打造“山东手造·水韵瓷都”高端文创产业链;以1954陶瓷文创园、久润富硒生态园、“游学西河”研学综合体系等为代表,打造“产学一体·融合发展”精品研学产业链;以华野整军、马鞍山抗战、太河惨案旧址等红色遗址为根基,打造“烽火鲁中·红色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产业链。全力打造“齐长城宿集”公共品牌,形成“齐长城·太河里”生态宿集、“齐长城·西河里”森林宿集、“齐长城·土峪里”休闲宿集、“齐长城·牛记庵”康养宿集等民宿产业集群。2023年高规格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及“齐长城宿集”高峰论坛。

4.立足群众满意,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全年计划建设城市书房2个、阅读书吧5个、文化驿站2个、“5+N”模式升级版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50个和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示范点40个。阅读书吧和文化驿站以商超为基础,形成以淄川城区为中心向近郊镇办延伸的便民阅读网络。“5+N”模式升级版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示范点,结合所属村居文化优势和群众需求,通过增加空间面积、完善文化设施设备、更新图书、补充演出培训等文化服务内容,挖掘村居传统文化底蕴,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打造镇村文化服务品牌名片,对周边村居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开展老年艺术节、社区广场文化艺术节、送戏下乡、“热土欢歌”系列群众文化活动1000场次,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5.立足保护传承,持续推进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加大对渭一窑址的保护开发力度,持续推进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实施。以华野整军纪念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太河惨案纪念地等红色遗址为支撑,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胜地。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与齐长城文化内涵,以国家级非遗《孟姜女传说》为主线,筹备召开《孟姜女传说》研讨会,持续推进项目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编纂工作。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各级非遗项目数量达到200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达到150人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