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卫生健康局
标题: 区疾控中心: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蜱虫监测工作
索引号: 11370302MB2859521Q/2023-5376357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7-27 发布机构: 淄川区卫生健康局

区疾控中心: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蜱虫监测工作

发布日期:2023-07-27
  • 字号:
  • |
  • 打印

区疾控中心: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蜱虫监测工作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为进一步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7月18日,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消毒媒介生物防制科在寨里镇东井村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教育宣传及蜱虫监测工作。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损伤而衰竭。

主要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一般为2-16天,平均约5-12天。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 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查体可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因病情危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哪些?

传染源:羊、牛、犬、猪、猫、鸡等家畜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蜱是携带和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蜱叮咬是病毒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或通过黏膜接触患者或尸体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是引起人传人聚集性疫情的主要途径和原因。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

定期清理环境卫生:农村家庭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

远离蜱虫繁殖的环境: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农田和树林中,外出活动时要注意不要在这些地方长时间坐卧。

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物:外出到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提倡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防止蜱虫进入。

涂抹驱虫药物:可以在暴露的部位涂抹驱虫药物避免被叮咬,或者在衣物上喷趋避剂来预防蜱虫叮咬。

户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的情况,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更不能在被咬时用水冲,也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然后缓慢用力取出蜱。

蜱叮咬后皮肤可以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