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卫生健康局
标题: 防跌倒!请关注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
索引号: 11370302MB2859521Q/2022-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9-21 发布机构: 淄川区卫生健康局

防跌倒!请关注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

发布日期:2022-09-21
  • 字号:
  • |
  • 打印

老年人动脉僵硬度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减退、肾脏排钠和容量调节能力减弱等各种原因容易引起老年人血压波动增大,出现高血压,同时还可能合并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致老年人出现跌倒致骨折等意外伤害并不鲜见,应引起关注!

1.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人体由卧位变为直立体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也有一些老年人直立时间超过≥3分钟才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在年龄≥65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20%以上,合并高血压者比例更高。

2.体位性低血压的危害

体位性低血压可出现脑灌注不足的症状,头晕、目眩最为常见,超过半数的患者难以集中精力,症状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部分患者发生晕厥、跌倒,造成意外伤害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些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少老年人平时并无明显症状,但在餐后、环境温度升高或劳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部分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是指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且卧位时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发病率高达30%,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灌注不足及卧位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均可对患者造成危害。尽管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难以完全避免,通过适当的方法,仍可以减少发生率,降低其带来的危害。

3.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

患者在站立时动作要缓慢,站立前先做轻微的四肢活动;睡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1~3 分钟,逐渐过渡到站立位,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还应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卧床;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症状时,应尽快蹲、坐或躺下,有助于维持血压及脑灌注。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不能单纯追求血压的下降,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患者合理的饮食,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应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睡眠时采用头部抬高的卧姿可能具有短期疗效。对于脊髓损伤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所致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站立之前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对腹部或下肢短时加压可能有一定治疗效果。

饱餐(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和大量饮酒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应提倡少食多餐、戒酒,餐后适当休息。还应该避免血容量过低,站立前快速喝一杯水有助于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清晨醒后摄入足量的水可有效缓解夜间因压力性利尿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4.药物治疗

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主要有氟氢可的松和米多君。氟氢可的松能够提高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长期效应与增加小动脉对儿茶酚胺及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及具有中枢肾上腺能作用有关,可改善患者外周阻力并维持血压。使用剂量为每日0.1~1.0 mg。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钠潴留、卧位高血压、低血钾症、头痛等。米多君为短效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使动静脉收缩。口服每日剂量为5~10 mg,药效持续时间为4 h左右,睡前4 h内避免给药,否则可引起卧位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为紫癜、尿潴留及卧位高血压。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治疗与贫血有关的体位性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以长效降压药为优先考虑,同时注意硝酸酯类药物、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特拉唑嗪)等药物可能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