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实干践行诺言 以实绩上交答卷——将军路街道基层党组织工作掠影 | |||
|
|
|||
|
|||
|
一条路的拓宽,一盏灯的点亮,一条管道的贯通,一间服务中心的落成……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串联起将军路街道基层党组织五年来砥砺奋斗的生动轨迹,成为党组织引领民生实事、凝聚万千民心的坚实见证,更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的精彩答卷。 以实干回应期盼:将“急难愁盼”变为“满意答卷” 民生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街道各村居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痛点难点入手,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推动民生福祉从“有”到“优”、从“基础保障”向“品质体验”迈进。 在“路”上见实效:前来村硬化老村道路、点亮夜间出行;北石谷村迎难而上,拓宽西大街、新增停车位;二里村全力打通“断头路”,实现孝水路全线贯通;七里村将昔日坑洼积水的“烦心路”,变身平坦畅通的“舒心路”。一条条道路的变迁,铺就的是便民途,连通的是百姓心。 在“居”上求品质:河洼村、公义村积极争取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系统实施外墙保温、屋顶防水、路面翻新,并同步配套路灯、监控等设施,真正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在“暖”上显温度:西关二村完成天然气集中改造,让村民告别呛人煤烟,用上洁净、安全、经济的暖气;公义村推进集中供暖管网建设,将温暖送入千家万户。这些工程,提升的是生活品质,温暖的是群众心田。 用初心凝聚力量:让党组织成为信任的“源泉” 民生实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各村居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转变作风、创新机制,将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强大执行力。 带头攻坚,当好“主心骨”:面对拆迁、集资等“老大难”问题,村两委干部主动担当。慕王村书记带头捐款并挨家挨户走访动员;二里村班子直面遗留拆迁难题,反复沟通协调,展现了党组织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决心。 创新机制,织密“治理网”:“一网三联”模式在前来村、公义村、七里村广泛应用;将军头村深化“四色管理”,建成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集办事、议事、活动于一体的“村民客厅”,推动服务从“最后一公里”迈向“服务零距离”。 整合资源,搭建“连心桥”:前来村依托“大党委”共建引入免费查体、节日慰问等资源;将军头村推动服务向新居民、新就业群体延伸。党组织成为整合资源、服务群众的核心平台。 用实绩赢得满意:让发展成果拥有“温暖质感” 一系列民生实事的落地和党组织扎实有效的工作,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民心所向是根本:“现在晚上出去锻炼,心里踏实多了!”七里村老人的感慨;“家里变得干净、安全又省心”,西关二村村民的赞叹——这些朴实话语,成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直观标尺。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到“路平灯亮,出行便捷”,从“用着贵、不安全”到“洁净温暖、经济实惠”,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生活改善,都在村民心中刻下了满意的印记。 细微之处见温度:前来村为80岁以上老人送生日蛋糕,七里村落实免费校车,将军头村设置充电桩、配备灭火器……这些“关键小事”,让群众感受到“被放在心上”的温暖。民生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实现品质与温度的双重提升。 共建共治聚人心:慕王村铁路西巷改造中书记带头、村民响应;公义村小区改造充分听取民意;将军头村党群服务中心成为议事“客厅”。共建共治共享,不仅改善了环境,更凝聚了共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五年实践,启示深远。将军路街道用行动证明,实干是通往民心的唯一路径,初心是凝聚力量的强大磁场,实绩是赢得满意的不二法门。站在新起点,将军路街道将继续聚焦民生关切,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温暖的行动,书写更具质感、更富温度的民生新篇章。 作者:白欣灵 王抒琪 |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