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动态>镇办动态

般阳路街道探索“社区儿女”新模式 让社区养老更有人情味

发布日期: 2025-11-26 09:26:56 浏览次数: 字体:[ ]

  般阳路街道结合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养老多元化需求,创新实施“社区儿女”养老新模式,通过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建设养老示范服务站点,细化形成41类136项标准化生活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等“八助”服务,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拉家常”、康养游学等多种关怀,真正解决居家养老难题,让老年人实现在社区安心养老、舒心养老。

  做优专业服务,打造“社区儿女”金招牌。一是推行“家人式”服务理念。统筹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红色楼长、微网格长、社会组织等力量,组建“社区儿女”志愿者服务团队,为社区老人提供送餐、陪诊、维修、应急救援等各类“家人式”服务,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拉家常”、康养游学等多种关怀服务。建立一键呼叫系统15秒响应+“社区儿女”15分钟抵达机制,只要一键求助,“社区儿女”都会第一时间帮老人解决。今年以来,妥善处理紧急求助及困难事项67例。二是搭建“智慧化”康养方式。探索建立全覆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推进老年人健康信息采集,确保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率达100%。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搭建“智慧康养云平台”,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异常情况的自动预警、服务需求的即时响应,真正做到“定时探访、即时响应”。三是深化“一站式”医护服务。依托“和美智慧康养平台”,加大与互联网医院的合作力度,构建“三级诊疗+社区儿女照护”服务体系,开通线上问诊、电子处方、送药上门等便捷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社区儿女”全程提供挂号引导、检查陪同、专属档案等一站式服务。

  做细基础管理,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一是实现养老服务全域覆盖。运用1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9个网格服务驿站的阵地,全面推行“公益+市场”模式,引入专业卫生医疗、养老机构作为“合伙人”,深化构建“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二是提高基层管理服务质效。以社区党组织和网格为依托,统筹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红色楼长、微网格长、社会组织等工作力量,建强工作队伍,丰富服务项目,完成社区养老人员、职能、资源实质融合。三是构建扁平高效管理服务模式。以网格为单元,联合社区家庭医生,采取入户走访、线上对接等方式,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生活自理能力、具体需求等底数,形成“党组织引领、团组化运作、网格员落地”的管理服务网络,精准高效服务关爱社区老年群体。四是优化专业服务供给。与淄博和美智慧康养服务有限公司合伙,建成祥和、般阳2个示范性服务站点,累计服务老人1200人次,发展会员300名。各中心站点内科学设置数据中心、康养理疗区、休闲娱乐区、营养膳食区等功能区域,聚焦老人高频需求,细化服务项目,实现服务链条无缝衔接。

  做实小微实事,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通过“般阳有爱”志愿服务联盟、拾光市集等平台,定期举办“睦邻集市”活动37场,为老年人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以及磨剪刀、免费理发、爱心义诊等便民服务。借助“365家政”等“般阳合伙人”项目,为重点老年群体提供免费的线路巡查、家电维修等服务,受益居民56人次。举办公益健康问诊、养生讲座12场,组织老人进行康养旅游3场。二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依托街道文化中心、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文化驿站等载体,开设声乐、摄影、书法、智能手机应用等公益课程44场次。积极引育舞蹈、京剧等文艺类公益社会组织,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惠民演出活动5场次,打造老年人触手可及的“精神文化家园”,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三是加强人文关怀与精神慰藉。聚焦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主动上门与独居老人倾谈,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让社区养老更有人情味,更有温度。

  作者:般阳路街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