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杨镇:“舌尖经济”撬动深层变革 | |||
|
|||
|
|||
在山东省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进程中,双杨镇正通过“舌尖经济”探索一条乡村共富新路。 走进位于双杨镇的淄博酱倒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酱倒缸”)生产厂区,浓烈的酱香裹挟着发酵的醇厚气息扑面而来,工人正在将一个个包装好的酱菜装箱运往全国各地。 从一家个体小厂成长为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的酱倒缸,借助电商转型,为一缸缸酱菜注入了新活力,使得传统农产品在打通“手艺传承—供应链升级—电商赋能”的全链条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重塑。 “我们自建电商和研发团队,掌握了销售主动权,电商渠道销售占总销售额的60%,一年能有120万单,其中抖音占90%。”酱倒缸负责人彭川说。 作为一家主要生产佐餐食品小菜的食品生产企业,酱倒缸现阶段主营腊八蒜、姜芽等20余种产品,线下产品已在各大城市、农贸市场、商超等流通,线上通过各大电商平台来到消费者手中。 “从我爷爷辈就开始做酱菜了,依靠腊八蒜做起来的,现在这门手艺已经申请非遗,我们将这个产品做成产业推向了市场。”彭川讲述着企业的发展之路,因为没有品牌知名度,酱倒缸的销售起初遇到了很大阻力,没想到尝试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销售火爆,打开了销路。 酱倒缸的转型不仅在于销售端,“我们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正往研发干制品的方向发展,以摆脱传统咸菜的重盐特点,更为健康。”彭川说,“老手艺”离不开“新场景”,酱倒缸研制出了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口袋伴菜系列,一经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原材料是食品质量的保障,除了从山东周边地市采购,酱倒缸目前正在推动当地村民对相关原材料的试种,进一步带动当地就业,形成全产业链。 彭川对于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在3-5年内,我们将持续推动产品的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渗透线下市场。” 酱倒缸的实践证明,老手艺不仅能活下去,还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开辟新蓝海。 在同样位于双杨镇的月庄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里,智能化、标准化的馒头生产正在有序地进行。这些馒头一部分销往周边地区,一部分免费发放给当地村民。“保障户籍在这里的村民每年都能分到600个馒头,每月可以免费领两桶水。”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馒头福利”的背后实则是一套共富机制。月庄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馒头、小饼、酱菜等产品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反哺”村民,还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在合作社已经拥有40年传统工艺酱菜制作经验的老师傅高庆艳讲述了这里的酱菜格外好吃的原因:“它好吃的根源就是吸收大自然的精华,每天人工倒缸,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保持酱菜的香度,制作过程需要1-2年的时间。” 出色的酱菜品质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慕名而来,倒缸酱菜的知名度也因此传播开来。 用最朴素的食物书写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村民成为产业链的受益主体,月庄村的“馒头经济学”表明,小产业也能形成大闭环,实现共同富裕。 在工业强镇的光环下,双杨镇的乡村振兴故事可圈可点。这里既有传承传统工艺的酱菜飘出醇香,也有馒头坊蒸腾起的乡村振兴的热气,“舌尖经济”正在撬动传统农业与乡村治理的深层变革。 这片土地上升腾的烟火气,或许正是乡镇经济转型最生动的注脚。 作者:双杨宣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