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工作的报告发文机关
淄川区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川政字〔2022〕31号
索引号
11370302004216167U/2022-5234606
成文日期
2022-03-25
发文日期
2022-03-26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有效性
有效
淄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工作的报告
川政字〔2022〕31号
山东省体育局:
淄川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中部,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辖9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先后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是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1987年淄川区被评为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授牌;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淄川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少健同志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体育局的正确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淄川区作为山东省首批创建单位,坚持高标定位、均衡发展、赛事引领、创新推进,举全区之力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通知要求,对照创建标准,现将我区创建工作报告如下:
一、坚持高标定位,制度、组织、经费有力保障
淄博市将淄川区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列为全市1号体育工程,紧抓机遇、高点谋划,加大投入、全力保障,高标准推进各项创建工作。
1. 实现共享共建组织协调机制高效能。印发《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实施方案》,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24个部门单位负责人、13个镇(街道、开发区)书记和镇长(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同,并将创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年度考核,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创建以来,先后9次通过区委常委会、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区政府常务会等形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研究创建工作。同时,强化区教体局部门职能,科学制定《淄川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落实相关配套文件,分解细化7个方面21项任务。由区教体局牵头,组建工作专班,专门抽调26人成立综合协调组、赛事活动组、工程项目组、宣传报道组、档案材料组、培训指导组等6个职能组,协调和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的创建格局。
2. 实现体育总会和社会组织广覆盖。发挥区体育总会龙头带动作用,建立镇(街道、开发区)体育总会13个,村(社区)体育总会471个,实现全覆盖。成立区级单项体育协会21个;发展吸纳镇级单项协会78个;成立体育俱乐部143个,实现体育社会组织区镇村三级全覆盖。各体育社会组织注册登记会员15万人。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每万名青少年拥有体育俱乐部数量1.6个;开展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工作的中小学占中小学总数的比例达到60%。
3. 实现全民健身经费投入常态化。坚持区、镇(街道、开发区)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对上争取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单位和村(社区)自筹一部分,加大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累计投资8亿元,建成淄川体育公园、柳泉湿地公园、留仙湖公园、张相湖湿地公园等多点布局的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创建模范区以来,区财政资金投入全民健身4679万元,人均全民健身财政资金投入73.28元;彩票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经费1056.8万元。同时,淄博市体育局拨付专项资金710万元,全力支持淄川区的创建工作。
二、坚持均衡发展,“15分钟健身圈”惠及全民
坚持服务群众、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档次,让健身工程成为体育惠民工程,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
1. 实施“421”全覆盖工程。区级层面,建成“四个一”工程,满足“四个一”要求。投资6200万元,高标准建设占地255亩的淄川体育公园,内设1处400米标准田径场、4片五人制足球场、8片篮球场、4片网球场、4片门球场、4片羽毛球兼毽球场、40组健身器材、1.5公里慢跑道、舞蹈广场及青少年活动场地,并配建248个生态停车位和多处电瓶车自行车车位。体育公园成为淄川区体育比赛、专业训练、群众健身、节目表演、网红打卡的新地标,日均接待运动健身的群众近万人,成为淄川区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的一张靓丽名片。镇(街道、开发区)层面,建成“2个一”工程,达到“双有”标准,共建设健身中心13个,多功能运动场15个。村(社区)层面,建成1个多功能文体广场,实现471个村(社区)全覆盖,其中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室内体育场地不少于60平方米的行政村19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
2. 实施“425”健身设施提升工程。投资2600万元,实施4项区级工程,对鲁泰体育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朱家沿河体育公园,在张相湖湿地公园、柳泉湿地公园增设健身步道,安装健身器材,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投资940万元,集中建设25处镇村健身示范点,发挥示范作用。投资9300余万元,对学校运动场地进行提升改造,全区学校塑胶运动场地实现全覆盖,并对群众实现免费开放。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日均接待健身群众达10万余人次。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常态化更新,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覆盖率均达到100%。
3. 实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健身场地配建工程。在新建和改扩建居民住宅区时,严格落实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做到体育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2015年后,新建居住区体育设施室内人均建筑面积0.13平方米、室外人均用地0.42平方米。截至2020年底,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三大球”场地数量8个。
三、坚持赛事引领,运动健身活动精彩纷呈
以“天天能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为目标,坚持“大型示范、灵活多样、就近参与”原则,全方位搭建健身平台,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高品质健身需求。
1. 突出大型示范,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按照全民参与、便民利民原则,每年5月举办全民健身月活动,连续10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设计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健身项目,2020年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篮球、体育舞蹈、羽毛球等32项赛事,参赛人数达5万余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达3%。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号召,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重阳登高等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其中淄博柳泉户外作为一家从事户外活动的机构,牵头成立淄川区登山运动协会,注册会员近2.2万人,连续3年承办国家体育总局元旦登高望远活动(淄博地区)。
2. 突出灵活多样,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俱乐部积极性,立足运动项目特点和各自实际,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的赛事和健身活动。其中,淄川乒联连续举办10届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参赛队从最初的11支发展到36支。全区有乒乓球爱好者达3.8万人,每年举办各类赛事100余次,先后为市体校输送乒乓球队员70余名,为省级以上乒乓球队和俱乐部输送队员22名,其中为国家队先后输送队员5名。充分发挥机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社区)主观能动性,举办职工体育赛事和工间操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占比达55%,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每年不少于5次。2020年,先后组织和承办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推广展示大联动、体育舞蹈公开赛、百县篮球赛、千乡乒乓球赛、万人象棋赛等活动,累计开展区级以上健身活动60多次,举办太极拳、健步走、瑜伽等区级线上赛事活动6项。
3. 突出就近参与,组织好身边的健身活动。加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群众身边健身指导员,全区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250人,其中国家级18人、一级56人、二级148人、三级3028人;每千人拥有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5.09人,有5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区比例达85%。全区登记在册全民健身站点521处,做到处处有教练、时时做指导,及时为群众开具个性化科学运动处方,每年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为群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其中,2020年组织开展了太极拳健身气功村居全覆盖工程、八段锦工间操普及推广、健身有我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参与健身提供志愿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区体育总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开展居家锻炼、线上健身,先后开展网络健身比赛756次,参与3.4万人次;推送居家锻炼视频3622个,点击量达3.53万次;开展线上讲座132场,点击量达7000余次。
四、坚持创新推进,全民健身品牌彰显特色
坚持立足淄川实际,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多方创造力,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地方特色突出、符合实际、群众受益的经验做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1. 依托信息化技术,建设全国首家区县级“文化体育云”。出台《淄川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百姓点单“文化体育云”惠民工程实施意见》,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淄川文化体育云”惠民培训平台。按照“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模式,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让广大群众随时随地享受文化体育信息咨询服务,自主便捷选择体育健身场地和培训内容,设置球类、拳剑、棋牌、散打、击剑、柔道等健身培训项目36项,500名文体能人长期参与健身培训志愿服务活动。“淄川文化体育云”被列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 实行“四步走”,主推“八段锦”健身功法。召开区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在全区推广普及“八段锦”健身功法。利用6个月时间,实行培养师资、推广普及、成果展示、巩固提高“四步走”,在全区主推“八段锦”健身功法,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八段锦”健身活动中去。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参加“八段锦”培训的达到21.5万人左右,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5%;经常性习练“八段锦”的9.8万人,其中机关和事业单位65%以上的人员习练,企业习练者比例占比40%左右。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经常性习练“八段锦”的受访者中,85%以上的人员将“八段锦”健身功法作为第一健身项目。
3. 面向老年群体,打造太极拳健身“第一品牌”。坚持老年体协主导、社会多方联动、展演活动引领,让太极拳习练自始至终围着群众转、跟着群众走,让老年人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从师资队伍入手,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培训队伍,其中拳剑工作委员会8名委员中有国家一级教练1名,省级一级教练7名;从场所配置入手,打造15分钟老年太极拳习练圈,破解习练场所缺乏难题;从比赛展示入手,固化“太极健身、无处不在”的习练理念,全区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的老年人达1.89万人,占老年体育人口总数的21.95%,太极拳成为淄川老年体育的“第一品牌”。淄川区成功创建为“全国老年太极拳之乡”,13个镇(街道、开发区)全部创建为“全省老年太极拳之乡”,全省创建“全国老年太极拳之乡”现场会在淄川召开。
4. 引导民间参与,抢抓机遇发展冰雪运动。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加快发展冰雪项目。社会组织筹资3000万元建设梓橦山滑雪场,占地12万平方米,建有600米高级滑雪道、400米中级滑雪道、100米初级滑雪道各1条,以及100米雪圈道、600米雪地摩托车道等设施,成为鲁中地区最大的滑雪场,每年接待参加冰雪运动的群众达10万人以上。坚持冰旱结合,加快发展轮滑等类冰项目,建设高标准轮滑场地3处,组织轮滑项目进课堂、进社团、进比赛“三进”活动,冰雪运动从无到有,实现快速普及和提高。
截至2020年底,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33.84万人,占55.11%;国民体质测定总体合格率达9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9岁;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良率占54.52%。群众健康指数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咬定目标、突出重点、补弱固强,不断提升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水平,全力打造充满时尚活力的运动之城。
附件:《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标准》.docx
淄川区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