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标题: 中共淄川区委 淄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川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 11370302004216167U/2023-5404636 文号: 川发〔2023〕7号
发文日期: 2023-06-22 发布机构: 淄川区人民政府
有效性: 有效
  • 标题
  • 正文
  • 手机
  • 解读

中共淄川区委 淄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川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6-22
  • 字号:
  • |
  • 打印

中共淄川区委

淄川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淄川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川发〔2023〕7号

 

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工委、办事处,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区直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淄川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淄川区委

淄川区人民政府

                                     2023年6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川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鲁发〔2022〕19号)、《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淄发〔2023〕4号)要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聚力实现“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紧紧围绕全区“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思路的落实落地,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二)主要目标

以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全省区县前列为目标定位,对标秀洲桐乡、奋力冲刺百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立足淄川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固本强基”,加快推动交通物流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电力结构和动力结构“四维结构”优化转型,深化落实“链长制”,建设高质量发展“431”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力打造山能新材料、吉利新能源汽车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鲁泰、金城、新星、鲁维、凯盛、重山光电、方大等骨干企业建设百亿级企业集团打下扎实基础,加快建设淄博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和全市生态文明高地、特色文化旅游高地,立足资源枯竭城市实际,争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示范。

二、加强科技创新创造,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更大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畅通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形成、人才引育渠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依托各类研究院,联合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打造创新发展新载体。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到200家。

 

 

专栏1 重大创新平台

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山东省头孢医药中间体企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纺织服装新材料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头孢药物与中间体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数码印花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性能氟化碳材料工程实验室。

产业创新平台:鲁泰纺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金城医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凯盛新材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2.实施重点领域核心科技攻关。实施国产化替代科技攻坚和关键技术攻坚行动,聚焦“43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行动计划,强化政策集成、金融赋能、场景驱动,推动融合创新,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借力“百名专家淄川行”,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引进转化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产业化应用。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3.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先行投入和组织研发,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和研发准备金制度,积极协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健全完善科技型企业分层级、分梯次培育机制,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计划。加快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及梯次培育环境。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90家、200家。

4.加力高层次人才引育。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外引内育,扎实做好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工作。落实“人才金政50条”,深入推进“三百三行”系列活动,实施“科技副总”产业创新赋能行动,推动科技人才赋能产业发展。推进“硕博人才储备计划”,实施“双百工程”。到2025年,力争新增各级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新引进大学生1万人。

5.支持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发挥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优势,以职普融通为抓手,促进职教高考快速发展。吸引更多企业单位加入到职业教育集团,为职业教育发展持续赋能。支持淄博理工学校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推动2个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6.完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实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程,支持学校和企业面向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推动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

7.优化创新创造生态。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中试基地、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等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载体链条,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活力。到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

三、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进一步突出淄川区特色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聚力锻长板、强弱项,高效协同、争先进位,主动融入全市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突破、新跨越。力争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集商贸物流、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建材建筑、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经济增长极,基本建立起规模较大、特色鲜明、配套齐全的“431”现代产业体系。

8.加快建设绿色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按照“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思路,聚焦建材建陶建筑、商贸物流电商、纺织服装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进实施“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全面提升产业内涵发展水平。全面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工作。到2025年,传统产业基本实现改造升级,优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专栏2 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工程

建材建陶建筑产业:按照“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思路,建陶产业依托淄博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大力研发绿色环保、高品质、大规格、功能性瓷砖,实施建陶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开展“工赋建陶数字行动”,实现建陶产业智慧转型。水泥产业突出绿色环保和智能化,依托东华科技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运行迭代“水泥工业大脑”,实施粉磨、收尘等原材料系统环保技改,向下游发展水泥预制品等绿色建材产品。钙业产业重点建设山东能源(淄博)钙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加工、交易、仓储、研发为一体的智能化园区,推动钙业产业从原材料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耐材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耐材企业。力争到2025年,打造200亿级建材建陶建筑产业集群。

商贸物流电商产业:依托淄川服装城等传统商贸载体,实施商城振兴三年行动,抓住“双十字”高速路网机遇,充分发挥沾临高速、滨临高铁、张博铁路等重大交通优势,构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在重点交通节点区域布局智能化物流集散中心,打造辐射鲁中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发挥青铁鲁维国际物流港等优势,整合淄川及周边物流运输企业,实现货物运输“公转铁”。推动电商产业沿链聚合,围绕服装、日用陶瓷等优势产业打造电商产业带,引导鲁泰、鲁维、七河生物、川鹰等行业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电商供应链基地。力争到2025年,电商与传统商贸深度融合,现代智慧物流体系基本构建完成。

纺织服装产业:以鲁泰集团为龙头,依托鲁联功能性面料智慧生态产业园项目,实现功能性面料的功能提升,拓展运动、医疗、军工面料和膜材料市场。利用跨境电商、直播平台等新模式,推广服装面料领域互联网应用和个性化定制,加快从产业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型。扩大礼盒装婴幼儿服饰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推动婴幼儿服装市场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9.推动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突破一系列引领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基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形成高端引领、链条完整、生态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迈出决定性步伐,形成以吉利新能源汽车、山能新材料为龙头的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金城生物、华电新能源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涵盖新医药、新基建的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专栏3  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装备产业: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资质优势,以吉利新能源、唐骏欧铃为龙头,依托专业化产业园和研发平台,大力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以及物流、观光、市政环卫等新能源专用车,高标准引入新一代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车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汽车零部件及技术服务配套企业,培育汽车销售、物流、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配套服务业及研发中心、认证检测中心等衍生业态,打造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装备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初步建成新能源汽车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江北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配件产业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以加快新材料产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凯盛新材料、重山光电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特色金属新材料,鼓励发展聚合物基、陶瓷基、金属基等复合材料,超前布局碳纤维、石墨烯、生物基材料、超导材料、量子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以淄川新材料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为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中心。到2025年底,全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新医药产业:坚持高端原料药和制剂并行突破发展,以金城医药、鲁维制药为龙头,围绕做强传统优势产品、做大高端制剂和延长产业链条等三大方向,打造国内领先的从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到高端制剂的优势医药全产业链。推动与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共同研发高端生物制药产品,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物制药产业园区。全面巩固和发展在维C行业的核心地位,打造世界一流的维C生产基地。加快推动医疗器械与包材产业的提档升级。到2025年底,全区新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新基建产业: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依托华电新能源、东华科技等一批企业,抓住“双碳”机遇,积极引进华电储能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围绕储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打造以清洁能源供给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低碳产业园区。重点推进鲁中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鲁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算力中心。结合即将入驻的字节跳动、搜狐、金山、浪潮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及齐商银行、淄博公交、绿博燃气、新华医疗等200多家本地企事业单位,策划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综合视频会议系统、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平台等重点项目,催生一批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到2025年,形成以华电新能源为龙头、100家企业聚集的新能源全产业链集群。建成出口外贸企业“零碳”产业集群。

 

10.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以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实施企业跨越发展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瞪羚”梯度培育等企业培育计划,加快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越、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方阵。到2025年,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50亿元到100亿元企业5家,30亿元到50亿元企业5家。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类中小企业15家,瞪羚类企业3家。

11.推动专业园区平台高质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差异化发展”原则,完善“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注重发挥经济开发区平台作用和开放引领效应,深化“标准地”改革,推动开发区“一号工程”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主业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淄川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度每年提升1—2个百分点。加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统筹相关镇(街道),发挥“飞地经济”政策效应,促进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引导各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集约集聚发展,持续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对接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在制度创新、产业合作、企业双向投资合作共建等方面取得实效。强化“亩均论英雄”、“碳均论英雄”导向,推动资源节约型园区建设,系统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5年,力争培育淄川经济开发区打造1000亿级产业园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排名稳步提升。

12.培育新经济新优势。依托齐鲁云商、鲁中大数据中心,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左右。

13.加快推动产业数字赋能。聚焦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提升行动,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服务化升级和融合化发展,加快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到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打造1个具备行业竞争力、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典型应用场景20个。

14.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新能源三电系统、轻量化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领域产业链,加快发展电池及储能产业,壮大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终端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光伏制造业。

15.促进“两高”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严格执行“两高”行业和项目管理要求、标准,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控“两高”、优化其他,落实“四个区分”,加快存量项目分类处置,依法依规、稳妥有序退出低效落后产能。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履行“两高”项目依规执行窗口指导、提级审批程序,落实“五个减量替代”。推进“两高”行业能效升级,推动水泥行业实施集群发展,严格合理执行错峰生产,鼓励企业开展节能窑炉、节能粉磨、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支持水泥重点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技术改造,优化全区煤耗、能耗指标配置。

16.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坚持专业、高端、平台发展方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推动物流电商、商务咨询、金融保险、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平台化拓展,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便利化、高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企业载体建设,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质量效益。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左右。

 

专栏4 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建设工程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建设培育提升以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业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或商务楼宇,力争三年内争创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企业群体壮大工程:加快培育壮大规模以上营利性现代服务业企业群体,每年新增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新兴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企业3家以上,规模以上现代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17.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加快质量强区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品牌推进计划,差异化培育优势产业品牌。每年新增加“好品山东”、山东省高端品牌企业等省级品牌荣誉企业2家次以上。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力争年均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10项以上。

18.持续推进产业金融发展。持续引进培育投资管理、资产管理、金融租赁、财务、金融科技等金融和类金融企业,完善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资产评估公司等金融生态,丰富金融产业配套,打造金融生态活跃区。实施新一轮信贷扩容计划,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用好国家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工具,强化金融辅导,加大金融对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保持全区人民币贷款余额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实施资本市场突破行动计划,充分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建立良性有序的上市后备梯队。到2025年,力争上市企业数量达到4家。实施新一轮基金倍增计划,力争基金总规模突破220亿元。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切实防范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金融风险,打造金融安全区。

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和交通体系,在主动适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保持区域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19.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聚焦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加强要素保障,积极对上沟通,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的规划盘子,每年实施50个左右省、市重大项目。加强投资运行监测,坚持有解思维,加强对关键指标和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监测分析。围绕工业经济、投资运行、服务业发展、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确保投资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全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可靠支撑。

20.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强化消费基础性作用,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大件商品二手交易,支持发展在线教育、智慧文旅、体育运动、现代康养、休闲农业等消费新模式,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建设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依托淄川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夜间经营场景和集中经营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实施“1+N”电商商会领跑与陪跑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商城振兴三年行动。推进镇(街道)商贸中心建设,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到2025年,实现主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21.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补链延链强链,充分发挥济潍高速、临临高速等重大交通优势,适应产业聚集对大量物资商品流通需求,构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打造辐射鲁中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一体化升级工程,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发挥青铁鲁维(山东)物流园、张博铁路等优势,整合淄川及周边物流运输企业,建设青铁鲁维国际物流港。健全城乡冷链仓储体系和配送体系,畅通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大力推广物流运营中新能源汽车应用,构建更多绿色智慧物流运营新场景。

22.优化道路交通结构。加快铁路专用线既有线路改造利用及新规划线路建设,实施张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公交化开行动车组。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高速通道加密扩容,完成济潍高速、临临高速公路淄川段建设。推进区域路网品质提升,实施经十路东延、淄博大外环等新改建工程。深化与国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山东港口集团的合作,实施传统铁路场站改造升级,规划公铁联运专用通道,推动商贸物流产业向公铁联运、大商贸、大电商转型。推进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23.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实施交通运输降碳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新建各类充(换)电站150余座。加快推进数智交通发展,搭建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多式交通运输数据共享及联网联控。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推进城市交通信号灯、公交、公共停车场、路边泊车位等交通设施智能化管理。

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强化生态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淄川。

24.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与消费。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提高新能源、氢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利用率。加快电力结构优化,坚持高效利用存量和高效发展增量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全区电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稳妥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与集中式复合光伏发电,推进实施一批“光伏+”工程,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着力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入推动“百乡千村”绿色能源标杆镇、村发展。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有序实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增量能源消费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提供。

25.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推进储能设施建设,布局抽水蓄能、化学储能等储能设施,建设“光储氢热”一体化智慧能源基地,推进能量型锂电池、铅酸电池等储能项目建设,有效利用闭坑矿井水,推进分布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氢能创新应用,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气储能系统和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项目,培育构建“新能源+氢储”相互融合的分布式微电网。探索新型智慧微能网建设,推动昆仑镇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升电网调控中心及运营监测中心智能化水平。

26.绿色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对煤电机组进行优化整合,稳妥有序推进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争取大煤电机组落户淄川。加快推进现有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压减煤炭消费,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实施工业余热再利用行动,提升工业余热利用水平,扩大工业余热供给。实施天然气替代推广行动,加快实施一批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及能耗收储平台建设。

27.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持续推进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完成市单位GDP能耗下降任务,完善节能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配合国家、省、市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技术标准”四大体系。到2025年,全区重点区域实现常态化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全面科学贯彻“双碳”战略,探索开展水泥行业“双碳”工作的淄川实践。按要求将碳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全区统计指标体系。开展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单位评价试点工作。

28.推广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拓展二氧化碳多领域应用场景,策划实施一批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加快“光储氢热”项目建设。以钙基新材料产业园为突破口,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活动。

29.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扩大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供给。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积极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等建设活动。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引导企业深入执行绿色采购指南。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和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30.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到2025年,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行动,推进孝妇河等河道生态区建设工程,骨干河流基本达到水功能区要求。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实施小流域、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推进荒山绿化综合整治提升和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南部山区荒山绿化行动。到2025年,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0处,全面消灭区域内宜林荒山,完成荒山绿化1.5万亩。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转化机制和路径选择,突出抓好太河生态区、孝妇河流域“一区一河”生态保护,全力支持太河镇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充分显化生态效益和绿色价值。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与总体布局研究,统筹策划EOD项目,持续为生态环境治理引来金融活水。

31.提速建设现代水网体系。统筹供水安全保障、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智慧水利四张网,实现水资源深度节约集约利用,建设“清水润城”新淄川。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科学划定保护区并严格落实保护措施,确保供水水源安全。

32.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生态兴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市定任务目标,美丽淄川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四减四增”,实施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品质提升行动,推进重点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行业提标改造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加强VOCs、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到2025年,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达到65%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2023年底前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两个动态清零”。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分阶段完成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持续推进河流生态修复,到2025年,主要河流断面消除Ⅴ类水体,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提高,孝妇河等重点河流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落实土壤调查会商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审,加强土壤环境监督管理。

 

专栏5 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工程:实施煤电、水泥、玻璃、建陶、石灰、砖瓦等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行业提标改造治理。加快实施VOCs综合治理,实施VOCs收集、治理设施升级改造。

水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集中实施老旧小区合流制管网改造、城区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柳泉潜流湿地、张相湖潜流湿地提升改造等项目。

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生活污水年度治理村庄不低于39个,达到“整县制”治理标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六、提升城市建设治理水平,建设品质宜居城镇

坚持以品质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板块,逐步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和宜居宜业水平。

33.统筹规划区域定位。坚持规划引领,全面梳理全区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需求,配合市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编制淄川区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开展控规编制工作,编制覆盖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的详细规划,引领设置规划条件、核发规划许可、低效用地再开发、落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实施城市更新,打造产业共同体、便利交通链、资源配置网、宜居生活带。扎实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城镇开发边界进一步甄别、调整村庄分类,优化村庄布局,逐步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实现“多规合一”。

34.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抓好开发区加快构建公园城市生态空间。高标准改造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淄川城区整体城市设计。优化城市功能,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健全完善与城市更新行动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稳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实施洪山片区、钟楼片区共15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到2025年,达到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四星级以上标准,力争建成五星级标杆城市。实施智慧社区建设突破行动,推动智慧社区科学分类建设,每年建设8个左右群众满意、特色鲜明的智慧社区,力争2025年年底前全区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60%。

35.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精致宜居的小城镇,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着力培育1个创新提升试点镇进入国家先进行列,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多样化的经验模式,引领带动全区小城镇快速发展。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稳步提高。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建立完善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稳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推动共同富裕。

36.提升城市活力。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聚焦青年现实需求,打造“青年会客厅”和“尚空间青年会客厅”,开展青年生活艺术节等时尚活动,用好“天空之橙”城市书房,不断满足青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提升儿童公共服务、加强儿童权利保障、拓展儿童成长空间、优化儿童发展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组织实施一批适儿化改造项目,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七、推动农业融合发展,工农互促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数字农业农村先行区。

37.构建农业稳产保供体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与管护并重。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精准预警,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万吨以上。

38.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全链条发展。聚力做大做强富硒、农文旅、食用菌重点优势产业。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提升食用菌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抓好新希望六和数字牧场、黛青山数字果园等一批数字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数字农业集群。搭建全区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统筹五大振兴涉农资源,完成智慧农业公共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打造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

39.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成文峰孝水、峨庄等精品片区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分步组织实施。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农村改厕工作成效,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抓好“百千万”绿化管护工程,做好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绿化。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40.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村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深化联村党建。深化“三变三联两个共同体”改革,启动实施“百村引领集体收入倍增”工程,持续巩固全区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下村清零成果。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深化拓展“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治理体系,开展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美德淄川建设,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专栏6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川特色板块重点工程

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工程: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畜牧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程、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项目、水肥一体化推广项目、生态农场建设项目、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项目、耕地土壤污染防治项目。

乡村建设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

 

八、聚力用好“关键一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城市,持续提升城市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

4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服务型数字政府建设,以“一次办好”改革为抓手,构建完善“一件事”服务流程体系,推动惠企利民政策“免审即享”、快速兑现,提升“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能力。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便利化改革,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事项。优化园区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园区事园区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到2025年,全面建成“无证明城市”,力争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申办率达到90%,确保营商环境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42.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力度,发挥国有企业支撑和带动作用。组织实施石灰石矿山企业国有化改革,坚持国有控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依法依规的原则,全面管控矿产资源规划开发,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水平,实现矿产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到2025年,区属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健全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持续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深化党政领导干部担任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4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到2025年,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全区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8.34万户左右。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权益要素市场化交易。

44.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贸易强区,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力争每年“新开壶”企业10家左右,到2025年,全区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稳定在180家以上。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到2025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比达到5%以上。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推动对外贸易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完善重点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企业目录和签约项目跟踪落地机制。推行“六个一”平台招引机制,引进更多投资强度高、带动能级高、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高的优质项目。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交流,助力企业有序开展项目建设。

 

专栏7 开放型经济提升行动

千企贸易成长行动:重点对全区有进出口权限无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开展培育行动,帮助链接国际渠道和资源,做大全区外贸主体队伍。力争3年累计“新开壶”企业30家左右,年进出口过亿元企业达到12家左右。

跨境电商倍增行动:立足我区产业优势,搭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招引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公司及金融、物流、培训、流量孵化、生产贸易等相关企业入住,引导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发展,力争3年内建设1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到2025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占全区进出口的比重达到5%以上。

外资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全区国有企业高水平利用外资工作。探索金融业利用外资新路径,抢占资本招商先机。用好用足大项目奖励、要素保障等政策,推动优质企业境外上市。

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行动: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网络等优质资源,助力“走出去”企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力争3年内培育1家以上具备国际知名度和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企业。

 

45.积极融入重大区域发展布局。抢抓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融入济淄一体化先行区,依托生态优势,与济南深度对接融合,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六个同城化”。推动济淄科创制造融合发展,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科创+智造”融合发展带。加强与胶东经济圈链接协同发展,找准与淄川结合点,提升要素集聚、协同、联动能力,主动融入、主动参与,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拼图。

九、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过程,统筹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46.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三河相通两库相连引蓄水治理工程,实施孝妇河、淄河等骨干河道的支流治理工程。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实施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排涝能力建设,实现农村主要河道、山洪沟标准内洪水得到有效防御,涝洼地得到有效治理。到2025年,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重点河段由20年一遇提高到20—50年一遇。

47.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严格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实施分类分步限期节水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设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

48.推动黄河流域区域合作发展。抢抓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加强沿黄城市合作,推进齐鲁云商大宗商品B2B服务平台等重点交流合作项目。

十、繁荣发展优秀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持续深化文化赋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新时代美德淄川建设,加快“六美共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选树典型,挖掘用好红色资源,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

49.深化文明淄川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利用户外大屏、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载体开展公益宣传,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挖掘身边好人,弘扬向善力量,打造“文明实践、厚德淄川”品牌。持续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马鞍山抗日遗址、淄川区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教育功能,深入挖掘淄川区红色教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讲好新时代淄川故事。

50.推进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完成淄博矿务局、淄川柳泉蒲文化2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做好保护工作。大力研究、挖掘、阐释、弘扬陶琉文化、聊斋文化,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黛青山、马鞍山、“游学西河”研学综合体系等为代表,打造“产学一体 •  融合发展”精品研学产业链。

5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推进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加快推进渭一窑址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历史遗址遗迹、特色建筑、古村落等文化遗产资源。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设立备案博物馆数达到14家。推动陶瓷烧制技艺、琉璃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工艺品牌。持续完善非遗档案整理,配合省、市推进非遗数据库建设。推进淄川博物馆馆藏文物本体修复保护、预防性保护等项目,完成淄川博物馆藏品定级工作,加快推进淄川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推动艺术创作繁荣,振兴传统曲艺,保护传承聊斋俚曲等地方剧种,依托淄川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淳朴人文传承、红色血脉故事,创作出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52.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依托淄川区老工业城市资源优势,加强对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深度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价值评估和有序保护工作。加快实施“工业遗产+”多元化开发,依托1954陶瓷创意园、淄矿德日建筑群等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保留传承淄川工业文化发展历史记忆,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5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淄川文化云”作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扎实开展“书香淄川”建设,提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书香淄川”阅读书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处。

54.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加快建设全市特色文化旅游高地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打造四条经典旅游带,五大精品旅游民宿集聚区,六大文创产业园,十三家A级旅游景区,N个淄川臻选好品,构建“45613N”文旅矩阵。组织参加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积极打造“齐品”特色文创品牌。到2025年,力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5个,三星级以上旅游民宿达到10家。

55.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持续实施手造“1+4+N”推进工程,抓好产业集群、展示载体建设。深化与知名文旅公司合作,打造以汉青陶瓷、领尚琉璃、龙泉铁壶等为代表的“山东手造 • 水韵瓷都”高端文创产业链,推动手造“五进”工作。

十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幸福淄川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滚动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快推动基本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56.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乐业般阳在你身边”就业服务品牌。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给予返乡创业定向减税、普遍性降费措施及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帮扶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加强困难群体兜底帮扶,开展技能提升促就业专项行动,建立特色培训品牌。

57.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原则,提高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和办学质量,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城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5%以上,省级一类及以上幼儿园达到60%以上。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科学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力争在全市率先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高质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努力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多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5%。推进特殊教育提升,健全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增设培植学生中职教育班。加强在线教学系统建设和应用,提升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到2025年,80%的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实施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持续打造更具品质的“学在淄川”教育品牌。

58.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着力优化健身资源配置,构建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15分钟健身圈”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常态化开展社会体育组织“六进”活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6个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区总人口44%以上。

59.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显著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夯实基层医疗基础,推动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名医基层工作站”建设。完善“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巡诊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优质学科团队合作,培育高端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实施区域医疗能力攀登计划,强化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完成区医院西院区建设,引进高层次医疗团队,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实施中医药临床强优行动,建设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启用中医药智慧服务平台。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60.优化生育政策支持。加强人口形势研判,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快推进托育服务提质扩容,实施幼有善育促进行动,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计划,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1名、床位增至2.2张。

6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淄川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配建率保持在100%,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鼓励各类养老机构改造或新建护理型床位。到2025年,全区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5%以上,至少建有1处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康养项目,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62.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引导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推动应保尽保,长期持续参保缴费。落实重特大疾病和医疗保险救助制度,健全完善门诊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设“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提高基层服务残疾人能力。健全完善救助机制,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强化临时救助功能。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房住不炒”,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多层次保障居民住房需求,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谱写平安淄川新篇章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守牢安全底线,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环境。

63.筑牢疫情防控底线。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省、市有关要求,持续提升疫情精准防控能力。全面完成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关键能力。

64.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防风险、除隐患、惩违法、保安全”专项行动,部署开展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和省安全生产“八抓20条”创新措施,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部署开展全区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差异化监管和惩戒激励措施。推动企业全员参与双重预防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运行,系统提升企业风险管控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争创,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等风险管控,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面协同的监管机制,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65.确保经济运行安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趋势分析,深入剖析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综合研判经济走势,及时做好分析预案。聚焦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困难和风险,进一步细化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安全。加强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加强金融安全监测预警和协调联动,重点关注地方法人银行风险防控,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66.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网格化管理,整合基层治理力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推广“般阳合伙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规范提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矛盾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整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强化初信初访办理,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畅通舆情监测渠道,建立重大隐患和突发事件信息联动机制,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和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淄川。

十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方案实施保障

67.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领导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研究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构建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

68.健全政策支持体系。鼓励财政金融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专项资金和财税支持政策,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与土地、价格、生态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形成合力。建立区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针对项目建设中的短板弱项,建立亟需解决问题“三张清单”,保障项目推进。开展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企业试点。

69.加强评估督导考核。结合国家、省、市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相关目标任务的调度督导,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统计评价和监测体系,构建监测、评估、考核、督查闭环工作链条。用好用活考核监督结果,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充分调动和凝聚各部门工作合力。加强动态跟踪和督促检查,定期组织开展专项评估评价,对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的部门单位,给予表扬和重点支持。

70.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加强正面舆论引导,深入挖掘各有关部门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工作成效、典型经验和特色亮点;依托各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强化典型经验的应用与推广,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