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政协第十三届淄川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20240024
建议人:
主办单位: 淄川区民政局
答复时间: 2024-05-13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关于"推进我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刘群、孙敏、陈军、王福虹、许健、徐德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进我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淄川区坚持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强统筹谋划,强化政策扶持,整合设施资源,推动建设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区、镇(街道)、村(居)、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一、区级层面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搭建服务网络框架

1、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淄川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年)》,根据老年人的数量、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健康状况、实际需求等合理布局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按照“养老服务跟着老人走”的理念,将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推进全区养老机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等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建立健全四级居家社区服务网络。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专项资金补贴项目的实施方案》,开展“1512”模式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以资源换投资,区政府支持中信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淄川建设智慧电梯项目,打造淄川区“物联网+保险+服务”模式的电梯物联网体系,以该项目的盈利用于总投资1500万元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建设;区财政扶持资金600万元,用于“10+10”医养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养老机构为老人服务的医疗保障水平,提升养老机构开展居家照护服务的医疗能力等等。

3、强化区级福利中心功能作用。淄川区社会福利中心,占地面积102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计床位22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4%。2019年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选定由山东锦阳养老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经营。为提高我区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先后投资将近300余万元对服务中心消防、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将西河、太河、岭子等共10处敬老院近200名农村特困老人迁入中心进行集中供养,秉承“让生活更有质量、让生存更有价值、让生命更有尊严”的服务方针,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高特困人员生活质量。该中心具备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资质,至少开展院护、家护两项照护内容,2023年区福利中心被评为3星级养老机构。

二、镇(街道)级层面建设扩展养老服务阵地

1、推动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功能完善。要求每个镇(街道)改扩建1处能提供老年人就餐、文化娱乐、健身、托养、居家上门指导等至少5项基本服务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区共有9个镇挂牌成立了9处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般阳路街道办事处新建1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其他3个街道办事处挂牌成立了3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

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为确保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区民政局联合区国土资源、住建、综合执法和规划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淄川区城镇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实施细则》的通知,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当与城镇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根据新建城镇居住区项目建设进度,在项目开工时、预售许可前、交付使用前六个月、规划竣工核实时,分别由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牵头,会同民政部门,依据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产权移交和使用管理协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开发建设方案等对开发项目进行联合巡查,确保我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3、2023年推行养老院+医院融合发展模式,强化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功能。重点推动山区镇卫生院利用闲置敬老院改扩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完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功能设置,目前黑旺卫生院医养中心、济民医养养护中心、颐养护理院、颐乐养老院、威华老年公寓、留仙湖老年养生中心(新增认知障碍康复)、洪山、城南、岭子、淄河共10处医养结合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养老床位500张,解决农村养老难题。10所养老机构由镇办卫生院等派驻医生建立养老机构内诊所,完善医疗功能项目,实现医养结合,解决养老机构内老人看病难的问题。聚德、天伦、孟子山、三台山、恩泽、恩惠、开发区、福利中心、安吉、梓橦山等10处养老机构已经完善医疗设施,更好地为入院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三、村(居)层面建设小型为老服务阵地

1、推动长者食堂助餐服务提质扩面。有序推进长者食堂建设工作,优先推动“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食堂”“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建设模式,根据村(居)经济发展状况量力而行,就餐老人的规模可以视情况从80岁以上或70岁以上开始,条件具备后再扩大为所有60岁以上老人都可就餐。加强长者食堂管理规范。制定下发《关于做好长者食堂有关问题整改的通知》(川民〔2022〕123号),认真排查长者食堂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长者食堂规范运行。目前我区运营的长者食堂32处,日均就餐人数近3000人,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推动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制定《民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各镇(街道)建设长者食堂、中心卫生室(医疗服务点)、购物超市、文体设施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生服务综合中心,2024年每个镇(街道)试点建设运营1处(鼓励“助餐”采取中央厨房模式为周边村、社区配送),2025年新建79处,到2026年再建设59处,争取建覆盖区各村(社区)的城乡民生综合服务体系。

四、家庭层面积极探索适老化改造试点

1、开展特殊困难家庭照护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区财政每年投入约600万元,为全区特殊困难家庭失能人员购买居家照护服务,每月提供20—60小时的助医、助洁、助餐、助浴等居家照护服务,照护人数800人左右,特殊困难家庭照护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部分人群居家养老的难题。

2、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2022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并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全区签约服务467人,信息化改造(已安装)439户,全部开展照护服务。2023年建设家庭养老床位789张,2024年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29张,聚焦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刚性需求,通过对其居家环境适老化信息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并由专业服务组织提供服务,大幅提升了失能群体的居家照护水平。

建设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是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淄川区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设施增量、服务提质、机制创新,切实改变养老服务设施“小、弱、散”现状,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予以监督和指导。

一、提案理由 老有所养的问题,是目前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8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3.56%,比2010年上升了1.74个百分点,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化的同时伴随高龄化,表明中国老年人口内部结构也在快速变化,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需求将因为高龄化而以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速增长,表现出结构效应。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对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老龄化情况,我国将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从2019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国家将加大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的税费政策优惠,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对承受或提供房产、土地用于上述服务的,免征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动产登记费等6项收费。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或短期照护服务、配餐陪伴、应急救助、文化娱乐等,让社区支撑家庭养老,以低投入解决90%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但目前社区养老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我区也是如此。一是养老行业管理风险责任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低,行业经营难度要高于一般服务性行业。许多社区养老机构在经营上还存在难度,这是由于目前去社区养老的老人数量相对还比较少,同时社区养老的免费项目多、收费项目相对少,造成社区养老的运营成本偏高,并且养老护理人才的不足一直也是制约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服务供需结构错位的问题,存在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依然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购买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服务设施不足,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无缝对接。四是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需求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主要表现有:对医养结合重视不足;缺少专业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老年人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大部分老年人不愿进入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养老,有以下原因:一是因为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普遍收费较高,超出普通家庭的承担能力。二是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老年人长期在此生活,他们早已习惯自由、温情的生活空间,因此不愿进入养老机构“被人管束”。三是在大多数老人看来,养老仍主要是儿女的事,去机构养老会被认为是儿子不孝或家庭关系不好。 二、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要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社区养老作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求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养老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逐年提高社区养老财政投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保证每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养老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是统一标准,建设队伍,强化社区依托作用。明确社区养老分工,实现统一服务设施、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质量的“三统一”标准。每个社区明确1名专职社工,专门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分批选送他们到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提高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的能力水平。 三是完善机制,激发活力,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党政主导,民政部门组织领衔,相关部门协助,社会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养老提供菜单式订制服务项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方式。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开放社区养老服务市场,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管理运营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养老教育培训、咨询评估、标准制定、质量监督以及第三方认证等服务,逐渐将升级后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交由社会组织运作,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四是加快医养结合步伐。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精准履约服务,让社区居民在家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